醫病關係百百種: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除非年輕時意外受傷,不然,大部分的人是不太會因為病痛而上醫院的。但是隨著年齡愈大,身體器官各部零件逐漸老化受損,不管早幾年晚幾年,總會到醫院報到。

 

但是從學生時代一路養成的習慣,我們往往以為凡事都有標準答案,因此對疾病的治療,也會認為什麼病怎麼治療是一定的,全憑醫生說了算。

 

但是,醫療的處置正如人生大部分的事情一樣,沒有標準答案。醫生的診斷與處置,也只是眾多可行方法之一而已;不過因為每個醫生的個性不一樣,與病患的溝通模式也不一樣。

 

第一種是最傳統的,權威式的決斷。直接跟病人說你該怎麼處理與治療,不會提供其他的選擇。

 

第二種是告知式的,和權威式的剛好相反。醫生告訴你所有數據與可能的處置方法,然後由病人自己決定。這種方法看似民主,但是長久來看是不理想的,如果選擇容易或病人的好惡明顯,也許還不錯;但是更多時候病人反而無所適從,甚至醫師把自己置身事外的態度,也會變成一個販賣技術的銷售人員,而病人是採購的客戶,彼此關係好像商店與消費者,少了人性與超越消費價值的生命關懷。

 

最理想的是「詮釋式」。醫生除了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與病人的身體狀況找出幾種可能處置的方案外,最重要的是幫助病人釐清他們究竟希望得到什麼?也就是病人最擔心最在乎的事情是什麼,然後再依據他們的需求分析這些處置可能導致的結果。

 

raw-image

 

若是你遇到的醫生沒有辦法提供足夠的訊息或分析供你選擇時,其實還可以尋找第二位或第三位醫師給我們建議。

 

有些國家的醫療保險規定在進行重大手術前,必須有「第二意見」,也就是要取得原本主治醫師以外的意見,保險才會給付醫療費。我覺得用制度來「強迫」聽不同醫師的診斷,除了可以免除病人的不好意思或個別醫生的「偏見」,至少還有很多的好處——比如能得到更多的資訊,確認主治醫師的判斷和治療方針有沒有問題,同時也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與醫師。

 

台灣雖然保險沒有強制要尋求第二意見,但是因為是全民健保看病不用錢,民眾又有就醫自由,所以常常會到處「逛醫院」,今天到這個醫學中心,明天又到某醫學院附設醫院。雖然可以聽到不同醫師的意見,但是假如沒有取得前一位醫師的檢查報告或診斷與治療建議,每個醫生都只有片段資訊,往往會做過多重複檢查,浪費醫療資源與病人或醫生的時間。

 

若是病患可以把「偷偷逛醫院」的不信任感,轉變成正式告知第一位醫生並索取檢查資料與診斷的影印本,正大光明的講將尋求「第二意見」,或許對大家都好。

 

當你拿到第一位醫師的資料給第二位醫師看時,要詢問他「之前的診斷正確嗎」?相對於之前醫師建議的方法,若換作是你,會怎麼建議?

 

當然,若是兩者的意見不同,就進一步詢問有沒有科學的佐證或案例?最後,如果可能的話,請他能給你書面的診斷意見書,再跟原來的醫生討論。

 


 

全文圖片來源:pixnio

編輯:熊編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其實古人也說,「骯髒吃,骯髒肥」,也就是小時候在泥地骯髒環境長大的,反而會又高又壯又健康;從小在非常乾淨環境下長大的,反而體弱多病。或許這就是老祖先的智慧與經驗吧!</p>
    <p>最近一、兩年,國際新聞不時就傳出澳洲大堡礁的報導。有的說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已經將使大堡礁滅絕,另外反對全球暖化的人則反駁這是誇大其詞,或者主張近年發現的白化現象只是大自然週期變化的一部分。事實究竟如何?</p>
    <p>健走是原本缺少運動的中壯年可以選擇的項目,尤其老化往往由雙腿開始,人體的肌肉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因此透過健走來鍛鍊雙腿,等於預防肌少症、防止老化。</p>
    <p>從古至今,在亞洲、拉丁美洲與非洲的傳統飲食中,昆蟲是很常見的食物。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世界吃昆蟲的人口約有20億人。其中吃得最「豐盛」的大概是泰國了,他們有能力把200多種的昆蟲變成菜色吃下肚。</p>
    <p>要能夠真正影響生命、改變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大概就是被感動後所產生的力量。因此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p>
    <p>不過,我知道或許有許多人目前還沒有找到值得獻身的夢想,也沒有足夠的條件狂狷,又不好意思當個引人側目的狂人,那麼該如何找回青春活力?</p>
    <p>其實古人也說,「骯髒吃,骯髒肥」,也就是小時候在泥地骯髒環境長大的,反而會又高又壯又健康;從小在非常乾淨環境下長大的,反而體弱多病。或許這就是老祖先的智慧與經驗吧!</p>
    <p>最近一、兩年,國際新聞不時就傳出澳洲大堡礁的報導。有的說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已經將使大堡礁滅絕,另外反對全球暖化的人則反駁這是誇大其詞,或者主張近年發現的白化現象只是大自然週期變化的一部分。事實究竟如何?</p>
    <p>健走是原本缺少運動的中壯年可以選擇的項目,尤其老化往往由雙腿開始,人體的肌肉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因此透過健走來鍛鍊雙腿,等於預防肌少症、防止老化。</p>
    <p>從古至今,在亞洲、拉丁美洲與非洲的傳統飲食中,昆蟲是很常見的食物。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世界吃昆蟲的人口約有20億人。其中吃得最「豐盛」的大概是泰國了,他們有能力把200多種的昆蟲變成菜色吃下肚。</p>
    <p>要能夠真正影響生命、改變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大概就是被感動後所產生的力量。因此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p>
    <p>不過,我知道或許有許多人目前還沒有找到值得獻身的夢想,也沒有足夠的條件狂狷,又不好意思當個引人側目的狂人,那麼該如何找回青春活力?</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性與愛可以分離嗎?我們能接受伴侶和他人發展出性關係嗎?《開放性關係》描述一對打從出生就認識的青梅竹馬在愛情長跑多年後,在女主角安娜即將拿到博士學位、新居即將落成之際,兩人決定在這個美好時刻挑戰一夫一妻制,嘗試開放性關係。跟著影中人暫時脫去道德枷鎖,來一場認識自我的旅途吧。
    學會相處,是一門課題 親情、友情、愛情都需要花一輩子磨合, 家人之間總會因為最親密而認為 應該要知道我的需要, 可是沒有一種關係是應該。 家人更是存在微妙的界線, 懂你是一種珍惜的開始, 不了解你是一種溝通的開始, 有血緣關係不一定能成為家人, 沒有血緣關係卻有成為家人的緣分 (以家人之名)。 朋友
    Thumbnail
    大疫,本來期待雷火能消之,不料現在幾乎處處著了火似的,全球蔓延。而災疫震蕩之下,本已因貿易戰等一系列問題而硝煙四起的中美關係,愈是火光四射,令人憂心。 政治人物的言詞交鋒,也許是表演、也許是國際上討價還價的策略,我們可以不必太在意,但
    Thumbnail
    「媽,我這次考得還不錯喔!」男孩晚上十點離開補習班,一回到家便大喊。   「真的?考幾分?」母親問。   「……」男孩沒回答,只是摔下書包拿起PAD往廁所衝。   「……」母親也沒有繼續追問,因為手機裡的女主角正猛甩男神耳光,然後又緊緊摟在一起,讓難捨難分的浪漫情節綁架在沙發上。 圖片摘自臉書「家
    Thumbnail
    這有點像眼光不好交了不適合的男(女)友,一直重複出現問題無法溝通,還一直委屈求全改變自己試圖適應這段關係,如同鐵絲箍住而扭曲生長著的松柏盆栽,直到哪一天再也無法承受了才大爆炸,兩個人都會因此受到極大傷害。
    Thumbnail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寫著「臉書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或許只是某一種關係的存在。」 這種關係可能是「同事」、「旅伴」、「親人」、「同學」或著是「興趣相同」的人
    Thumbnail
    久居異國本身也是一個很科幻的經歷,看到瑞典學生的自主,聽他們直呼我的名字,時常讓我感到 「奇幻 」 ,然而回想起自己坐在補習班的塑膠桌椅行列中,花去父母大筆鈔票,讓老師把知識搗得稀爛,進行有效餵食。臺上有的老師身著軍服,有的老師吶喊「孩子,台大的陽光好燦爛!」,我差點分不清哪個是真實,哪個是幻境。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性與愛可以分離嗎?我們能接受伴侶和他人發展出性關係嗎?《開放性關係》描述一對打從出生就認識的青梅竹馬在愛情長跑多年後,在女主角安娜即將拿到博士學位、新居即將落成之際,兩人決定在這個美好時刻挑戰一夫一妻制,嘗試開放性關係。跟著影中人暫時脫去道德枷鎖,來一場認識自我的旅途吧。
    學會相處,是一門課題 親情、友情、愛情都需要花一輩子磨合, 家人之間總會因為最親密而認為 應該要知道我的需要, 可是沒有一種關係是應該。 家人更是存在微妙的界線, 懂你是一種珍惜的開始, 不了解你是一種溝通的開始, 有血緣關係不一定能成為家人, 沒有血緣關係卻有成為家人的緣分 (以家人之名)。 朋友
    Thumbnail
    大疫,本來期待雷火能消之,不料現在幾乎處處著了火似的,全球蔓延。而災疫震蕩之下,本已因貿易戰等一系列問題而硝煙四起的中美關係,愈是火光四射,令人憂心。 政治人物的言詞交鋒,也許是表演、也許是國際上討價還價的策略,我們可以不必太在意,但
    Thumbnail
    「媽,我這次考得還不錯喔!」男孩晚上十點離開補習班,一回到家便大喊。   「真的?考幾分?」母親問。   「……」男孩沒回答,只是摔下書包拿起PAD往廁所衝。   「……」母親也沒有繼續追問,因為手機裡的女主角正猛甩男神耳光,然後又緊緊摟在一起,讓難捨難分的浪漫情節綁架在沙發上。 圖片摘自臉書「家
    Thumbnail
    這有點像眼光不好交了不適合的男(女)友,一直重複出現問題無法溝通,還一直委屈求全改變自己試圖適應這段關係,如同鐵絲箍住而扭曲生長著的松柏盆栽,直到哪一天再也無法承受了才大爆炸,兩個人都會因此受到極大傷害。
    Thumbnail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寫著「臉書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或許只是某一種關係的存在。」 這種關係可能是「同事」、「旅伴」、「親人」、「同學」或著是「興趣相同」的人
    Thumbnail
    久居異國本身也是一個很科幻的經歷,看到瑞典學生的自主,聽他們直呼我的名字,時常讓我感到 「奇幻 」 ,然而回想起自己坐在補習班的塑膠桌椅行列中,花去父母大筆鈔票,讓老師把知識搗得稀爛,進行有效餵食。臺上有的老師身著軍服,有的老師吶喊「孩子,台大的陽光好燦爛!」,我差點分不清哪個是真實,哪個是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