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明返回自然——《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幾年我很喜看科普的書,含帶許多知識或實驗研究的散文、順手拈來有許多歷史典故、稗官野史的雜文,因為看這類文章往往會令人驚訝。年紀愈大,這種會令我們驚訝的機會就愈可貴。

 

這本《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一再令人拍案叫絕,顛覆了許多既有的觀念,但是提出的論據也相當具有說服力。

 

書的封面有幾行小小的字,從厚達近360頁的書裡,列出幾個或許會引起我們好奇的問題:「為什麼有人選擇吃寄生蟲來解救腹瀉、胃絞痛的問題?現代醫學全面消滅人體內「有害的」微生物,反而危害健康?原來你的祖先喝牛奶會生病,牛奶真的有益我們的健康?沒有獵豹老虎的追趕,才讓現代人容易心悸與焦慮?」

 

當然,書裡面不只是回答這些問題,而像是一本精彩的故事書,講一段又一段生物如何在演化中互相競爭與合作的故事。作者從文明社會最困擾的一些過敏症以及愈來愈多無藥可醫的免疫性疾病談起,以許多研究與觀察來討論一個假設。這些只出現在公共衛生系統相對健全、擁有許多醫療資源的先進國家的「新興」疾病,是不是因為人類把周遭的微生物寄生蟲消滅得太徹底?

 

raw-image

 

其實這個論點也有愈來愈多科學家接受,這也是為何「益生菌」三個字常出現在廣告裡,是眾多養生保健食品的主角。

 

在作者諸多令人眼睛一亮的論點中,為盲腸的翻案論述也說服了我。

 

到目前為止,教科書上還是這麼寫、醫學上大部分的專業也都認為盲腸沒有用,也因為沒有功能又會帶來問題,所以很多人的盲腸都被割掉了。畢竟若是在旅行中盲腸發炎,若來不急開刀割除,很有可能導致腹膜炎,那可是會死人的。

 

因此,從三百年前人類就開始盲腸切除手術,挽救了許多生命;而且盲腸切除之後的患者,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的後遺症,照樣活蹦亂跳過生活。認為盲腸沒有功能其實是非常合乎邏輯的推測,甚至大家會認為盲腸也許就像是男生的乳頭,沒有任何實用上的功能。

 

盲腸的正式名稱是闌尾,是在消化道底部,大約中指長的一個懸吊的小肉塊。裡面有一大堆細菌、抗體跟免疫組織。當盲腸破裂時,密度極高的細菌在無菌的腹腔內四處流竄,對身體健康是非常嚴重的威脅;若不即時醫治,死亡率很高。

 

若依演化的角度來看,盲腸炎在整個人類的族群的發病率是1/16,也就是一個人在活著的一輩子當中有1/16的機會會發炎;急性盲腸炎若沒有治療,大約有一半的人會死亡。在人類演化史上,1/32的死亡率算是相當高的,在物種演化過程中自然淘汰的力量,有致命傾向或個體衰弱的遺傳特徵很難在基因庫中保存遺留下來。

 

換句話說,盲腸假如這麼危險又沒有用,演化是不會浪費這麼多資源在它身上,它應該早就從人體中消失。所以有學者以定律來推論,盲腸不是退化的遺跡,而是相當發達且構造精密的構造,只是至今還沒有很多的研究來證明的它的功能。

 

基本上,人體內是沒有細菌的,除了從嘴巴到肛門這一條消化道之外。我們吃的食物喝的飲料當然不可能是無菌的,搞不好生魚片裡還有許多活生生的寄生蟲與卵,但是這些微生物絕大部分到了胃就被消滅掉了,因為胃會分泌強酸,胃酸的酸鹼值在二左右。只要能正常發揮效果,寄生蟲卵碰到胃酸也活不了。胃消化過後進入腸子,所謂進一步的消化吸收就要靠腸道裡數以百億計的微生物了。據統計,腸道裡的微生物個體數比我們全身的細胞還多了十倍,所以若以遺傳的訊息DNA的數量來說,人類應該是微生物的組合體才對。

 

總之,從嘴巴食道然後一直到小腸大腸肛門,這整個封閉性的消化系統是容許細菌存在的,甚至消化道中人體內估計有一千種以上的微生物存在,而且絕大部分品種離開腸道就無法生長繁衍,所以很難在實驗室環境中研究,因此我們對這些細菌的功能還是很陌生。人體內除了腸道之外,其他血管、組織,大致是無菌的,假如有了外來細菌感染,即所謂菌血症,會造成很大傷害。

 

在落後地區的居民常常會吃壞肚子,也就是吃下不乾淨或有毒素的食物,導致消化道感染。若不即時對付,甚至會穿透腸道進入人體,這時人體最大的防衛機制就是上吐下瀉,把腸道這裡的所有東西立刻完全清空,一勞永逸的排出人體。可是剛剛不是提到,健康又正常的人類消化道裡共生著一千多種細菌嗎?當我們消化道進行大掃除時,這些共生的細菌也一起被清掉了。因此有人主張,懸吊小腸邊邊的盲腸就是個庇護站,提供腸道原生菌種的安全避難之處,當消化道把不好的細菌、寄生蟲、毒素完全清掉之後,再重返家園,建立正常的腸道微生物族群。

 

簡單的說,盲腸的功能就是微生物的庇護站。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周圍的蟲蟲,微生物、細菌,是可怕的、有害的,想把牠們完全消滅,於是我們到處殺菌、消毒。可是事實上,人類一直與許多微生物互助共生,一起演化成長,就像腸道裡數不盡的細菌一樣。有些專家還懷疑許多新興的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以及過敏症等等,也許是來自於人類的免疫系統在發展過程中,我們沒有「感染到」一些寄生蟲或微生物所導致的免疫功能異常。

 

其實古人也說,「骯髒吃,骯髒肥」,也就是小時候在泥地骯髒環境長大的,反而會又高又壯又健康;從小在非常乾淨環境下長大的,反而體弱多病。或許這就是老祖先的智慧與經驗吧!

 


 

所有圖片來源:pexels

編輯:熊編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穿越回一百五十年前的台灣吧!從《斯卡羅》《疑霧公堂》讓我們更靠近台灣的歷史縱使刻畫這般的歷史時代劇所費不貲,所需要花費的前期籌備心力超乎想像,每一個道具、服裝跟場景、陳設,甚至就連語言都需要謹慎考究,卻還是有一群人,具備著這樣的野心跟使命感,默默付出、奉獻,要將這樣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歷史,拍給台灣人、甚至是世界看。
    Thumbnail
    avatar
    結果娛樂
    2021-08-03
    釀影評|從《倒數第N次分手》到《青春電幻物語》:我們的輪迴症候群種種當時對關係生態與自身位置的思索,其實是我非常虔誠、敬畏又膽小,在還沒有分別、甚至關係還沒成立的當下,就預先收藏了這個時刻,才會珍藏得比你們覺得的友誼開始前還久,才會直到現在如昨日一般記得,為了保留眼淚的新鮮。而我知道我每顆淚水有果核般大小的意義,果核足以藏有一個世界的意義,我知道就好。
    Thumbnail
    avatar
    甜寒
    2021-04-13
    【職場讀書人選書】真正的保育 或許該從了解牠們的歷史開始-《文明的野獸》除了休閒娛樂與生命教育外,動物園與動物在國家體制中扮演的角色與意涵,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複雜,不只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民族認同的暗示,甚至是戰時營造愛國思想的工具。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0-10-09
    [聽英] Gold - 當我們被別人的言語傷害,該如何從中找回自我? 我們的價值,不是由流言蜚語所定義。整首歌的歌詞都非常正能量,也許有些人會不喜歡,畢竟有人會認為一天到晚哪來那麼多正能量,這就要說一下我的理念....
    Thumbnail
    avatar
    凱西聽英樂
    2020-09-03
    【只學一術】放自己一馬-《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我是個終日與負面消極為伴的人,也正因為是這樣的人,幾乎不曾主動看過這類心靈書籍;但先前我的情緒好像不知不覺累積到某個邊緣,也剛好有朋友推薦這本書,看完覺得對當下的我理解自己與釋放還蠻有幫助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熊仁謙,我看完一查竟然是同年人,他已經寫了好幾本書有快十萬粉絲,相較之下我什麼都不是,當我又
    Thumbnail
    avatar
    危雁
    2020-08-02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台灣》從科學繪圖探索臺灣物種的面貌喜歡在生活裡挑場展覽,讓自己浸泡在用心策劃的空間裡,轉換身心的時空,解放一下生活裡面的壓力。這個月份幫自己挑的展覽是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特展《繪自然-博物畫裡的台灣》。
    Thumbnail
    avatar
    藍色貓咪
    2020-05-20
    我的英語文有效自學方法|自然發音+KK音標相輔相成我說說自己學習英語發音和拼音的經驗以及對於英語初學者的看法及建議。
    Thumbnail
    avatar
    Yao-Xiang Huang
    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