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講到廁所,大家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想像,或者是更直接的體驗。廁所是集百般之汙穢於一室的地方,更是人類最脆弱無防備的稍安之所,所以它無比的重要。而講到廁所,我們更不能不提到個人對於清潔與衛生的不同理解以及接受程度。而公共衛生的發展,更與如何處理這人體無可避免的排泄問題,與起源更息息相關。 當我第一次進入印尼的田野,我來到了一個特殊的省份-亞齊(Aceh),無論是從歷史,又或者是文化、宗教的觀點;而這田野的經驗,也讓我有更長的時間,深入親身體驗異境的生活;更與我到目前為止的體驗,以及旅行經驗,產生了比較的對話。 我想廁所(或浴室)的組成,通常是洗澡用與回應自然呼喚用,有時合併有時分離;或現在更多人使用“乾濕分離”來作說明;在班達亞齊(Banda Aceh;亞齊首都)這裡,我所使用的是,合併的廁所:在大學校區提供的客房內一個差不多1公尺到2公尺平方的大小,。不一樣的是,大部分的空間,時間被一個約半身高的儲水池給占了。在這小小空間中,大致被劃為三個區域:站立區,儲水區,馬桶區 這儲水池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是為了避免供水不穩定的時候做使用,雖然這樣的狀況已經比這裡的停電少了許多,或更不常見;而洗澡就是倚著這池一瓢一瓢的撈水沖浴。但,沒有熱水!儲水池旁就是西式沖水馬桶,不是日本標配的免治馬桶,而是同樣也和台灣到處可見的馬桶,差不多一模模一樣樣的,馬桶。 系列書寫,未完待續。。。(下一篇會繼續書寫儲水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