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推薦紀錄片(二):奇觀異象類</p>

2018/03/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篇文章是片單系列中最富娛樂性的一類。循新聞製播模式的紀錄片,屬於社會版題材的片單我將儘量蒐集介紹。當然許多佳作文中無法深入說明,請感興趣的朋友按追蹤。
來源:PIXBY
首篇文章提到依循新聞製播流程與規範的紀錄片分兩類,也列了屬於政治/經濟版面的「反抗權威類」,而這一篇要推薦的是娛樂/社會/文化版類型的紀錄片。其中我最推薦的有下列幾片/影集,不過,要提醒的是:除了本文的介紹,千萬不要搜尋任何影片相關報導,否則一定慘遭爆雷!
《尋找甜秘客》(寻找小糖人); 《殺人一舉》(杀戮演绎); 《灰熊人》(灰熊人); 《艾美懷斯》(艾米); 《謀殺犯的形成》(制造谋杀犯); 《紐約災星》(纽约灾星)。 後兩部為影集。

紀錄片中現實的戲劇化程度

這是真的。 張愛玲,《愛》
張愛玲在短篇小說《愛》當中,以聲稱真實作為「虛構小說」的開場這四個字,巧妙的點出聲稱是「真的」給讀者帶來特定印象。以此為引,紀錄片最具可看性的恰恰就是此類影片應當/必須立基於「真實」。但是,紀錄片的「紀錄」二字代表了影片內容全由拍攝真實的紀錄構成。可是另一方面,紀錄片同時也是一部「影片」,所以,拍攝素材都是「真的」是不夠的,與張愛玲的虛構相反,紀錄片往往是拍攝足以「像故事」的真實。嚴格說起來,這裡的「故事」其實特指「戲劇化」(Dramatic),不過這屬於敘事理論範疇,在此不多加贅述。大家只要知道我是依據戲劇的三種特質來推薦我認為好看的紀錄片:
其一,戲劇首重情節,因此我要介紹的第一類是非常戲劇化的紀錄片。
其二, 戲劇的扮演與觀看也是當前媒體社會的一種現實狀況,因此我要介紹以表演與觀眾之間為題材的若干佳作
其三,戲劇是藝術化的模仿現實,因此我要介紹第三類影片呈現的是拍攝到未經戲劇化的現實;

尋找、解謎與旅程

一個紀錄片要有「戲劇」的架構,簡單來說,尋找、解謎與旅程這類素材往往就先天具備這樣的優勢,因為題材都有起點、過程與結果。其中,《尋找甜秘客》(寻找小糖人)是這類紀錄片中我至為推薦的。以下是我小心剪貼之後的劇情大綱:
60年代美國有一個會用巴布狄倫方式創作的天才歌手-羅利葛斯,雖然他們立即簽下他並為他發行首張專輯【冰冷真相】但之後並沒有延續。 這張專輯竟飄洋過海到了20年後的南非並且成為當地青年反對種族隔離政策執行的主題音樂,【冰冷真相】刷新銷售記錄,成為白金唱片,羅利葛斯更搖身一變成為凌駕披頭四及滾石合唱團的搖滾巨星。 謠傳他在一場演唱會上自焚身亡的消息,從此之後也就沒有人再見到過羅利葛斯...
歌迷尋找心中巨星,這部電影喚起男孩的迷弟魂是非常精彩的底韻。(再次提醒,為避免爆雷請不要觀看相關資料!!)
我們再回到尋找、解謎或旅程三個要素,另一個題材的來源不難想像,那就是「刑事案件」。Netflix進軍台灣時,美國當年度該平台最受歡迎的自家自製影集就是《謀殺犯的形成》(制造谋杀犯),嚴格來說這不屬於「旅程」而是「過程」,一個坐了18年冤獄的主角,在出獄後竟然又面對另一向起訴...Netflix的網站可以看到這部影集的預告和分集大綱,過程曲折離奇,戲劇效果十足。
HBO拍攝的《紐約災星》(纽约灾星/厄运)則是個千萬富翁受訪談及「大家都認為是他殺的」那些往年案件,不過隨著拍攝的進行,過往的案件竟然有了新的進展...
此外,Netflix平台能收看的搔癢大賽( 被挠/Tickled ) 是紐西蘭的紀錄片,內容則與「解謎」有關,由於本片為限16以上的觀賞,未滿16歲的讀者不建議觀看下列預告
 
除了上述幾片外,Netflix平台上有許多我沒看過,但集結「兇殺案」、「性向生活」、「情色產業」等多種紀錄片,可說是煽色腥題材俯拾即是。但製作品質相較於台灣媒體的各種「檔案密辛」節目精良許多。

製造現實的現實

201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頒給了英國製作的《艾美懷斯》(艾米),這部電影回顧了一個歌唱天才在娛樂產業中被玩弄、迷惘直至隕落的故事,歌手這個「表演」的行業,被視為公眾人物與她個人生活之間,兩種生活間的衝突是「扮演、名人」這個框架中常出現衝突的議題,本片拍出這種衝突下一個讓人省思的悲劇;
此外,對此問題更血淋淋的作品莫過於《灰熊人》,一個號稱能跟熊作朋友,而且賴以成名的名人,最後被熊攻擊致死。本片是由相當具個人特色的導演荷索所拍攝,他披露這位灰熊之友追尋「成名之路」的動機,確切但又殘酷,不像《艾美懷斯》(艾米)那樣流於感傷的悲憫,荷索捕捉到這個人物內心及環境的殘酷,讓人無法單純的可憐他或嫌惡他。這也是我極為推薦的佳作。
左:非識不可(上); 灰熊人(下)、右:築巢人 / 來源: 網誌評論用圖
藉著《灰熊人》特別一提的是台灣導演沈可尚的《築巢人》同樣具有台灣紀錄片少見的「低溫度」,直視生命本身的殘忍這種德系或北歐電影的氣質,兩片互相映合。
環繞「真實與表象」主題的,在當今社交媒介多元的境況下,是個很容易出現的紀錄片題材,最早我看過2010年《非識不可》(鲶鱼)拍攝FB中網友互動的狀況,Netflix也有一個六集紀實影集討論各式各樣的交友狀況。算是在此議題上相對輕盈的作品。

像是盜版的現實

戲劇應該使用仿冒(Copy)而非再現(Representing),仿冒更能捕抓精髓。--B. Brecht
最後要談的是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紀錄片,《殺人一舉》(杀戮演绎)。導演是英國人類學家,他想研究印尼排華(反共)運動的大屠殺,但這些研究用途的採訪紀錄意外組成了一個比電視上呈現的那些「光怪陸離」更脫序的樣貌。
殺人一舉宣傳海報。海報中為詭異的排練舞蹈表演
我們看到劊子手如何自己「編導」當年的殺人回憶。導演可能基於人類學研究的準則以及身份(前殖民大國英國公民),因此對拍攝採取更不介入的距離,這使得最終影片中角色、人物及事件進展略顯雜亂,但拍攝檢極為作品後呈現的雜亂與拼湊,固然有礙觀眾欣賞影片的流暢度,卻也呈現紀錄片應有的「生猛」。影片中一些意外出現的態度、轉變與人物關係都拍下極為罕見的生命狀態。這絕對是一部不易看完,但卻值得一看精彩作品。相較之下,其續篇《沈默一瞬》有了較好的規劃和一個事先計畫好的「旅程」,成果卻遠不如第一片精彩。
在此簡單的總結,謹守新聞製播甚至人類學取材規範的紀錄片,在「社會版」這方面顯然題材非常多,畢竟社會新聞本身就具備「戲劇」的結構。一方面影片眾多,另一方面我僅能針對我看過的推薦,因此,我特別推薦的都是呈現為戲劇作品的「真實」時,特別值得一看的特點作品。
希望本文能成為大家想打發時間或找影片的索引。此外,再次強調,第一類的作品請不要查閱相關資料!!!!!否則將嚴重影響觀影樂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前線島民KMnese
前線島民KMnese
金門人,學電影、設計與心智科學。 養一隻有心臟病的貓。每週從上述領域發表1-2篇文章。 歡迎以實質贊助請作者喝咖啡,並為你寫作你最想讀到的內容類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