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啟示錄》劇照/IMDB 《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 2007)是由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執導、海恩斯與歐倫.莫瓦曼(Oren Moverman)共同編劇,關於 2016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迪倫(Bob Dylan, 1941- )之人生的非典型傳記,由六個角色分別代表迪倫的六種面向,描繪這位二十世紀搖滾歌手的立體人生。 《搖滾啟示錄》不只獲得 2007 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還以此片獲得多項大大小小的影獎與提名。除了《搖滾啟示錄》,海恩斯與布蘭琪近期的完美合作,是 2015 年的《因為愛你》(Carol),同樣獲得許多喝采、獎項以及提名。《搖滾啟示錄》非常值得一看,不只是為了明白迪倫何以獲獎,更重要的是為了布蘭琪唯妙唯肖扮演的迪倫,尤其是在她高唱〈Ballad of a Thin Man〉之時,真是極其迷人。 2016 年九月底,英國網路博弈公司立博(Ladbrokes)以賠率預估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揣測應當會由已經連續七年獲得提名卻始終無緣奪冠的村上春樹獲獎。不過,就在 10 月 3 日當天,瑞典學院的公布卻跌破眾人眼鏡,因為桂冠不僅沒有降臨村上,或是一般印象中的「文學作家」,反而是一位「搖滾歌手」。許多書迷紛紛為村上不平,同時不禁懷疑:一位創作歌手是如何能夠超越妙筆生花的深思小說家呢? 我們會如此不服,一方面是出於對村上小說的喜愛,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完全不了解迪倫。不過,《搖滾啟示錄》肯定是個機會。這部片早在瑞典學院決定要把文學獎頒給迪倫的九年前,即已拍攝完成,以影像說明了為何他是個時代象徵。或許,我們不見得能由此得知瑞典學院的頒獎邏輯,但絕對可以從這理解,為何迪倫會是《時代雜誌》精挑的二十世紀百大影響人物,也是值得獲頒文學獎的搖滾詩人。 《搖滾啟示錄》的英文片名是「I’m Not There」,確實地說明了故事的現實:迪倫的確從頭到尾幾乎不曾出現,僅只在片尾才短短現身兩分鐘。這是個超乎邏輯的故事,一部沒有主角在場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