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如此人生》:工頭的社會觀察,可怕的不是貧娼殘,而是歧視在你我心中發芽

2018/08/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若不是林立青,我們不會看到暗處的剝削、勞苦中的哀嚎,甚至夜夜低垂的悲鳴;只要不入我眼,社會可以假裝處世太平,好似那些貧娼歹事與我無關。
繼處女作《做工的人》為出版圈及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新作《如此人生》繼續書寫離我們遙遠、卻是每時每刻在林立青身邊打轉的真實故事;這一次,他要將文化、政治亦或財團等各領域,絕不會正眼瞧一眼的平行世界,像肉攤宰雞一樣,血淋淋地攤在我們眼前。
不要為此訝異,你只是閱讀,這卻是他們難以翻轉的單向人生。
消費過後再呵呵恥笑,真正的低俗之人究竟是誰?
書中寫道酒家女以及賣身女子的無奈,現實生活讓圈子充滿吸引力,女孩需要錢,圈子需要女孩,各取所需,所以這裡成為不為人道的、欲望發洩的──黑暗天堂。但是享受過歡快的人們,能不能當個表裡如一的買客,消費過後反而訕笑賣身女子的低賤與不潔,妄想當個懂得禮義廉恥的君子,殊不知只是涎皮賴臉的偽君子。
歡場女子運用自身的長處,作為謀生工具,既不偷拐也不搶騙,但卻總是被當成低下階層對待,想求一頓溫飽的她們,與你我其實並無二異。歧視從來都不是出自於「身分」,歧視總是來自於「人心」,因為貶低他人,可以使自己感覺高人一等;整個社會給予她們壓力,將她們逼退到牆角,再輪流丟擊石頭,不用花費力氣努力,就可以到達比別人高等的位置,「歧視」是最快也最輕鬆的方式。
子承父業可以飽,抵過學歷一張紙
林立青向鐵工二代問道,為何小吃攤、工地師傅二代要繼承家業時,總是為人稱道,而公眾領域第二代接班,卻是被貼上「富二代」的標籤?這倒是我沒有想過的問題,我以為是台灣人單純仇富的心態,結果是因為這些工作又累又辛苦,沒有人想做。社會大眾對於「選擇做工」的誤解從求學時期就開始,老師總會威嚇我們,不好好讀書長大去不是當乞丐就是去做工;但其實有技術及撇步的師傅,傳承給下一代的手藝可以養家,其中甚至擁有精密的學問,要每一個人都去追求學業,有意義嗎?或者不是為習得知識,只是為了在社會上取得優勢地位而已?如果問道自己應該去追求哪一種呢?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只知道人生不應該只有一種選擇,甚至不論做工或是讀博士,都不應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
要求弱者更加努力,只是顯現你的無知
另一類在台灣被忽略的人群──外籍移工,來台和老人貼身陪伴的看護工,還要住進聘雇人家中,是最容易有人身安全疑慮的工作類型,騷擾與性侵無時無刻上演,但向仲介反應後有妥善處理的實為少數,仲介也要混口飯,尤其雇主更是不能得罪,「你想太多」「國情不同」就可以搪塞一個被剝奪身體自主權的女子,她們無法流暢溝通的語言隔閡,在此也能成為致命傷,痛有誰能理解,又有多少人試著理解。
在工地工作,意外總是伺機而動,你能想像一根手指只值6000元嗎?嚴重者缺手或斷腿,只能離開這個危險卻能讓他餬口的工作,身為身殘者頭路更加難找,有些甚至從此抑鬱終生。但是,請不要在走投無路的外籍移工,或是已發生意外的工人面前,顯現自己的氣憤、同情或是責怪;氣憤雇主的惡行、同情你斷了一根小指、責怪你不懂保護自己……這些不會使情況好轉,只會使已破碎的心更難以癒合。林立青說,要求弱者更加努力,是一種遮掩無知與卸責的藉口。
關懷,是社會缺乏也最需要的能力
關懷並不一定是給予實質幫助或是慰問,我認為關懷應該是理解與認同。在社會變化如此快速的時代,大眾將會越來越忽視原本就隱沒的聲音,如果每個人多一點點關懷,那些理解能使人安心,認同能讓人得到歸屬,如此,才是人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翁湘惟
翁湘惟
喜歡書、電影和日劇。相信其中的故事,總會給我們人生一點點養分。 想說的是:人生只有一次,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關鍵評論網:www.thenewslens.com/author/iris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