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二字,我是在學會自我覺察後才比較有感的詞彙。上課時,談到一些藝術治療師的規範及應用。擔任記者的同學講出了她的邏輯,但在我之後,她一開頭用的詞彙是「你錯了。」當下我的感受是不舒服的,也覺得記者總是不先深入了解卻講得頭頭是道。後來我冷靜後突然意識到,我將記者與她的行為畫上等號,其實也是一種偏頗。我想,每個人看事情多少有不同的角度和比例不一的主觀性,因此,不同背景的人才能擦出如此多元的火花巴?
從國企系畢業的我有堂印象很深刻的課,那堂課的主題是【全球暖化】。一開始老師就直接破題,我們是國企系,不要討論社會的關懷與人文的想法,請討論【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商機】。也許非本科系的人會認為這種討論是荒謬且沒天良的,但我們班的確認真的開始討論了。出乎意料的,其實並非每個人都專注於如何短時間內賺取大把鈔票,每個人在商機的議題裡,還是希望落實自己的價值觀。我想要表達的是,也許台灣主體價值觀最令人詬病的,是社會把每個職業貼了不同的標籤,而有的人為了他人對自己的觀感,選了自己不喜歡的職業,或者不敢選自己熱愛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