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寒露
香港新中史學社
05/09/2018
「宋元」的香港在帝國的邊陲,畢竟她只能煮些鹽、製點香粉,托福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名洗腳婢。庶民是很庶民的,看展之前就沒有多大期望。果然各種元明青花的包圍下,「聖山文物」就只能寒酸的寄放一隅。土窰的粗陶固然不少,策展人特別將名窰的瓷器分開擺放,那是喜出望外。弟窰的小盤和仿定窰的白瓷,細看都耐人尋味,寒露的眼睛始終離不開那隻面善如缽仔糕的「#建窰茶盞」。
宋徽宗是「#東亞美學」最高峰,他說茶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無疑是點名以「黑釉兔毫」見稱的「建盞」,「建窰茶盞」一躍成為當時「潮物」。在此之前,宋代「#官窰」流行輕薄潔白的青白瓷器,但因為白瓷太薄,飲茶時熱得燙手,得將茶器坐在一個漆器上面用茶。雖然飲茶的器具方便了,當時能飲上茶並非草根庶民之事,學徽宗話齋: 「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明代引進散茶以前,茶葉要蒸芽壓黃,做成厚實的茶餅,防止茶葉氧化失色。所以用茶之先,得叫童子將茶餅切細,用碾船磨成粉抹,才可以沖泡;手法跟日本流傳至今的茶道相約,稱為「#點茶」。點一次茶本身就相當費時耗工,就如今天要做一杯即炒即磨的珈琲。費時耗工的事,在文人之間必成遊藝,爭相競技。「#鬥茶」不單講究點茶的手法,也比茶葉,比茶器。為了展示自己手上的茶葉新鮮,得用茶筅發立起乳(這一點像看珈琲的Crema),蒸焙太淺色見青,太深則色灰,最好是純白。為了讓茶色顯白,「建盞」的玄黑釉色自然比「官窰」的白瓷更好; 而且「建盞」為了「鬥茶」方便,在杯口下面多壓了一道收束的注水線,發立時不易濺出。箇中講究和禮儀,尤甚於今天開紅酒或煮珈琲。
怎樣的人在「#聖山」下點茶呢?到底是個偏遠邊緣的「小漁村」,抑或有其更加複雜的社會結構?熱衷「鬥茶」的世家子弟或者士大夫階級,是外來人口,抑或本土生成?要理解「宋元」時期九龍一帶的社會面貌,我們或者就只能提問。
#聖山遺物三千箱

南宋 黑釉素面小瓷碗 香港聖山遺址出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