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時看浪漫愛情電影,是事不關己但心嚮往之;年輕時看,身處追尋愛情的起點,對電影中的浪漫情節入戲得很,不管現實中聽了多少父母親友的不堪經歷,仍能保有對愛情的美好想像,而「找到伴侶/結婚」像個終極目標,完成之後,人生就少了一件待辦事項。
不過,出社會十幾年走到現在,我朋友所在的年齡層,已包辦各種感情狀態。未婚、已婚這兩格早就太過簡化,夾在中間還有各種複雜、棘手的情況,這才了解原來「感情狀態」帶來的煩惱,是永無止盡的。不管單身、有伴、或「一言難盡」,人在每一個時點都可能質疑:現在做的選擇、所處的感情狀態,到底對不對?該不該調整?而《婚禮冤家》最適合這種「已有覺悟」的影迷觀賞。
主角法蘭克(基努.李維)與琳賽(薇諾娜.瑞德)原本互不相識,打從在機場相遇就討厭對方,卻發現他們要去參加同一場度假婚禮(也就是本片英文原名 Destination Wedding)。他們都不再年輕,各自背負著傷口與包袱,對愛情卻步,以抱怨與厭世作為面具,社交能力差勁。兩位都不是令人愉快的旅伴,因此當他們被迫一同搭機、搭車、在旅館住相連的房間時,簡直是一場惡夢。
沒想到這麼不對盤的兩人,卻因為對新郎官的厭惡而聊開。新郎是法蘭克同母異父的弟弟,也是與琳賽訂過婚但在婚禮五周前悔婚的前男友,這讓倆人對新郎官都沒什麼好話;從這個基礎,法蘭克與琳賽漸漸發現彼此的相似處,例如討厭參加度假婚禮、討厭假掰的漂亮酒莊與精品旅館——或者應該說,他們幾乎討厭所有人事物。甚至,他們的工作本質也有類似之處:男方工作的雜誌社,會評選出年度汽車並頒獎,女方工作則是起訴其他機構的不當與歧視言行,兩種工作都需要「評價他人」。這幾乎是兩人的共同興趣:他們聊的話題,除了聊自己以外,就是評價一切。
而且法蘭克及琳賽與其他賓客關係並不好,成了婚禮局外人。鏡頭選擇緊跟這兩人,經常使用雙人鏡頭(two-shots),搭配一點反拍鏡頭,鮮少拍到婚禮上其他人物,觀眾甚至聽不到他們跟他人交談的內容,加深了倆人自成一個小宇宙的氛圍。這是兩個自我中心者的世界,在他們的星球上,能關心到彼此的存在已是奇蹟,其他人包括新郎新娘都如隱形人。在這形同與外隔絕的小宇宙,倆人旁若無人地暢所欲言,把惡毒、殘酷的真心話,全都吐了出來,尖酸刻薄又幽默非常。
這個「同溫層」,正是許多人不管在感情上受傷多少次,總是忍不住找伴的原因之一:伴侶的意義在於讓撐不下去的生活,變得沒那麼難撐。原本法蘭克與琳賽都不想參加這場婚禮,但後來兩人聊上癮之後,各種無趣行程都一起混、一起酸言酸語,連逃避都一起逃避,頓時婚禮變得沒那麼難撐,甚至挺好玩的,還遇上一些永生難忘的新鮮事。人們總是忍不住想找這樣的伴侶,讓遭遇人生關卡時沒那麼難捱、讓無聊的事情變得好玩。
法蘭克與琳賽停不了的長串對話,除了幽默有趣,像是厭世版的李察.林克萊特《愛在》三部曲以外,還有一點非常吸引我:它像極了每個人站在婚姻與愛情前面的腦內小劇場。法蘭克傾向徹底放棄,琳賽則還抱著希望,兩人代表著澎派內心戲的正反兩派,不斷分析行為與選擇。
其實講到戀愛結婚,很多人都是騎牆派,早年信誓旦旦說自己絕不如何如何,後來全部翻盤。幾年後萬一證明自己的抉擇是錯誤,在朋友酸幾句「早跟你說過」之後,下回搞不好還是犯一樣的錯。隨著年齡漸長,經歷越多挫折,許多人對「未來可以幸福快樂」的樂觀程度早就大幅下降,理智上明白勝率很低,但又不能否認,我們的情感常常拉著自己往另一方走去,總是想再試一下,忍不住想抱著希望。就如同法蘭克與琳賽,在各種嘲諷、苦笑與爭論之下,是對「希望」的恐懼與抗拒。
由基努.李維與薇諾娜.瑞德出演這樣的角色,對於稍微有些年紀的影迷,更是別具意義。他倆在 90 年代都是當紅新星,不論是基努.李維在《驚爆點》、《捍衛戰警》的青春無敵樣,還是薇諾娜.瑞德在《剪刀手愛德華》、《四個畢業生》、《純真年代》展現的靈氣與美麗,或是兩人合作的《吸血鬼:真愛不死》裡頭清純生澀的樣子,X 世代對他們的年輕模樣一定不陌生。
讓這兩位高人氣(前)青春偶像,道出他們當年的觀眾群走至中年時的心境,特別有意思。這個世代已經不敢期待未來會更好,也很難壓抑某種憤慨或失望。法蘭克與琳賽在討論生子話題時,法蘭克直言他覺得世界太糟糕,不忍心將小孩帶來世間受苦。他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目前許多先進國家都有類似情形,不管是因為經濟、就業、環境、家庭結構或其他因素,不願生孩子的人確實變多了。目前步入中年、傳統上已該成家立業的 X 世代,看到同輩越來越難維持婚姻與家庭,未來退休時的處境亦不看好,再看看年輕人日子更是過得苦哈哈,更覺得孕育下一代不僅是負擔,恐怕也是罪過。這一代甚至也是第一個要認真面對「地球可能不堪負荷」的世代,現下許多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到令某些人相信「人類必須走向末日」或「外星殖民」才能讓地球生態回到平衡,而家庭與社會結構的變化,科技及人工智慧發展,都令人擔心未來大多數人的生存將受到威脅⋯⋯
在各種外在條件的衝擊下,某種被稱為厭世或孤獨的情緒,時常纏繞心頭,年輕時對於婚姻與育兒生活的甜美想像與憧憬,早就被拋得老遠。已經有家庭與孩子的人,則可能為了經濟壓力與前景而更厭世,與家人的關係也因情緒低落而劍拔弩張。如果買不起離開地球的方舟席位,是否自我絕育、孤獨老死是最負責任的選擇?
在這種心情下,「婚禮」如此充滿希望與美好期待的玩意,尤其是費盡心思安排規劃、勞師動眾讓賓客長途跋涉的度假婚禮,更容易讓已經在人生中失意失望、放棄愛情的中年人,一會兒想嘲笑這些無意義的瞎忙、另一會兒又隱隱感到酸楚。「為什麼我們還活著?」琳賽忍不住問。這種問題,過得太苦的人沒有時間想,過得太開心的也不會想問,只有法蘭克與琳賽這種生活還算無虞、卻又對未來感到茫然的人,才會想到。而他們也知道,這問題並非生死交關,根本沒有其他人想聽,也不重要,不如別問了,保持極簡生活,不期不待沒有傷害。
但人總是這樣。可以花好幾個小時用理智分析,試圖說服自己,已經看過太多感情失敗的例子,而且人類這個物種快要搞砸了,因此努力找到愛情、組成家庭,是沒有意義的,不僅可能得承受痛苦情傷,看見對方最醜陋的一面,還可能製造出幾個處境堪憂的孩子。可是在無數辯證之後,終究忍不住,好想好想再試一次,再嘗一口愛情的滋味,重溫有人一起在家看電影看到睡著的感覺。《婚禮冤家》這部「浪漫愛情」片,強調的不是浪漫,也不是愛情,而是掉進愛情裡的危險,以及我們如何在腦內小劇場盛大開演三天三夜之後,依舊選擇傻傻地掉進去。到了這把年紀與經驗,最浪漫的事,不再是「找到真命天子/天女共度一生」,而是受過這麼多傷之後,還是忍不住跟對方跳進這個大坑,甚至期待或許有 0.0000001% 的機會這人是真愛。真是太愚蠢了/太浪漫了(辯證尚未結束......)。
我想起小說《愛的追尋》(The Pursuit of Love)尾聲,小說的敘事者為了一對情侶的死亡感到惋惜,認為他倆原本可以幸福美滿的,因為那位男士是女孩這輩子的真愛。然而敘事者的母親悲傷地對她說:「噢親愛的,每回戀愛,我們都這麼想。」
誰教愛讓人盲目、愛讓人飄飄然、愛讓人撐過假掰昂貴又無意義的婚禮甚至還覺得挺有趣。未來有一天大概會很討厭眼前這個人,但猜猜怎麼著?我仍想跟他度過今天。
(全文劇照提供:甲上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