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神秘三角關係:中、美、臺 的危險平衡

2019/01/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美、中、臺」關係
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正式名稱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特別著重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九年的階段》的中美關係白皮書,批判了蔣介石領導下中華民國政府的無能與腐敗,宣布不再援助蔣介石政府,將美國從國共內戰切割出來。美國打算採取旁觀的立場,坐等中國內戰結束,再準備和當時贏面極大,隨時可能擊潰中華民國政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打交道。
隨著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中華民國政府撤離中國大陸,退到了孤懸海外的臺灣島上,中華民國在短短數年間失去大部分領土,危在旦夕。不過,毛澤東在一九五○年親赴莫斯科請求蘇聯的協助,二月十四日兩國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讓美國原先親「新中國」的計畫不得不進行調整。
美國雖然試圖見縫插針,煽動中蘇之間的仇恨,不過效果並不顯著,世界上兩大共產國家之間的關係遠比美國預期得還要厚實,兩者的合作甚至日益密切。
更超乎美國意料之外的是,美國連想好好和中國建立關係也遇上種種困難,從一開始中國強行沒收美國使館的資產、騷擾留在中國大陸的美國官方人員,到刁難美國人民離開大陸,種種作為也影響了美國對於中國的初始善意,中美臺關係從此產生微妙的變化。
兩個中國的競爭
其實,在一九四九年之後的一段時間,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字還是上升的,一個原因是戰後出現愈來愈多的國家;而一九五○年韓戰爆發,也有助於當時已經流亡臺灣的中華民國拓展國際關係。比如一九五一年,就有美國、法國、韓國、泰國等國家,在臺北恢復「駐華」使館。
但同一時間,中華民國也已經開始面臨斷交的壓力。比如一九五○年一月,英國就已經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與中華民國斷交。不過英國在淡水的領事館則一直保留到了一九八○年。
另外,一九六三年,法國戴高樂總統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關係。特別的是,當時戴高樂是希望能以同時承認「兩個中國」、「不與臺灣當局斷交」為前提進行,但兩岸的「兩個中國」都拒絕這樣的說法,中華民國政府還曾經發動一系列的抗議,連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嚴家淦,都在報紙上發表抗議聲明。
當時蔣介石一度希望法國能夠暫緩這項決定,就算是六個月也好,但是仍舊無力回天;被歷史學者陳三井喻為是「老戴有權承認中共,蔣公無力拖延半年」。最後,法國還是選擇與中華民國斷交,也是歐美主要國家中,前幾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國家。
未來何去何從
這些年來,隨著中華民國邦交國數字愈來愈少,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間的勢力愈來愈大,有人不禁要問:如果有一天沒有邦交國了,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問題的答案,牽涉到你怎麼看待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
有些人擔心,從此中華民國(臺灣)在國際上因為不被承認,而難以參與國際事務,更加被邊緣化,危機重重,但我們也不太可能和國際社會脫節。然而,未與他國建立邦交關係,並非代表台灣就無法在國際上生存,有專家主張,中華民國邦交國的不斷減少,是提醒了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臺灣如何進入國際社會的框架。說不定脫離原本一個中國的框架後,反而能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更多「中國局勢」或未來發展,請看《中華民國斷交史》/聯合文學出版
《中華民國斷交史》故事團隊企劃,法律白話文運動編著 / 聯合文學出版
封面為歷年斷交國列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聯合文學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
【聯合文學 UNITAS】 文學是唯一的國語,字是冬雷震震夏雨雪,書連結心靈密碼,在無邊的國度,跨越界線,形成聯合的力量。創社於民國76年,為傳承文學傳統、匯整文學資產、鼓勵文學創作,始終秉持出版文學好書,多次獲金鼎獎出版獎項,為國內重要之文學出版公司,同時出版綜合生活類型圖書,並培育文學新種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