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美台關係的一個新關鍵:重新認識和平演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進入冷戰,這是大局。然後,剛剛建立政權的中共透過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戰,與美國打了一仗,向蘇聯表態交心,站隊蘇聯這邊。

於是,美國與中共建交的盤算整個落空(毛澤東曾經告訴美國人,中共要走民主自由的道路,使得美國人對中共有所期),轉而加強與中華民國的關係,簽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將台灣納入美軍協防的範圍。台灣加入西方的反共陣營,也成就了第一島鏈的核心地位。

如果當初美國有立即與中共談成建交,那麼美蘇對抗的前線,就是中蘇邊界,而不再是第一島鏈了。

raw-image

(2)1972年尼克森為了從越南撤軍,也為了對抗蘇聯,開始與中共打交道,到上海進行破冰之旅,簽下「上海公報」,以致於到1979年,美國與中共正式建交。

在美國與中共由冷戰進入和解之後,台灣的地緣政治地位開始被壓縮了。

(3)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之後,照理說,美國不再需要「聯中制蘇」,於是,美國開始思考要與怎樣的中國來和平共存對美國最有利。於是有了和平演變的指導思想,希望給中共誘因,把中國轉型成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所以,美國開始支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


raw-image

從1992年開始,美國不再計較1989年的六四事件,而是要積極推動和平演變,提供中國出口市場,給中國最惠國待遇,將人權與關稅脫鉤,最後讓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美國的盤算是,要把中國吸納進國際資本主義體系,在制度轉型上給誘因,給壓力。

在加入世貿的談判上,美國告訴中共,台灣已經準備好了,你怎麼辦?在台灣即將加入的壓力下,朱鎔基總理決定全部答應美國的條件,先加入再說,承諾要用15年的時間做結構性改變,消除種種不公平貿易行為,轉型成市場經濟體,美國接受了。於是,在經過15年的談判之後,中共在2001年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2016年年底時間到了,中共沒有履行承諾來消除不公平貿易行為,而是反過來,利用市場經濟來給社會主義補充養分,壯大了中共權貴階級,加強了社會監控。

改革開放的初期,社會主義退居幕後,市場經濟在前面衝,到了改革開放的後期,社會主義追上來,開始反客為主地控制市場經濟。

美國發現,自己等於是用資本主義去扶持中共的極權專制。所以,和平演變的夢想正式破滅!於是,2018年3月,川普發動貿易戰,美中關係由和解走向對抗。


raw-image

(5)從大歷史的角度,我們發現,當美國要對中共採取接觸政策,要推動和平演變的時候,因為對中共的轉型有所期待,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會下降。

當美國發現和平演變失靈,對中共的轉型失望透頂,要對中共採取圍堵政策的時候,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開始上升。

現在美國與中共陷入新冷戰,美國當然會不斷提升台灣的地位,也會加強在台海地區的軍事部署。不過,對台灣來講,如果美國將來又回到和平演變的思維時,台灣的國際空間可能又會被壓縮。

於是,台灣的選擇很清楚:就是讓美國在推動和平演變的時候,還是有需要台灣的地方!例如,台灣可以扮演助攻的角色,甚至於進入中國大陸,引導中產階級社會進入公民社會,讓將來的政治上的改革開放能打下基礎。

美國對中共的冷戰應該會打到中共解體為止,不過,一旦到了這個地步,中國大陸要如何重建呢?這個時候,也許台灣會有重要的扮演角色。

這就是說,台灣不能只有地緣政治的價值,而是還要有和平演變的價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嘉隆的沙龍
3.4K會員
943內容數
吳嘉隆的經濟與投資思考——培養更全面的投資思維,行情會有波動,只有你的獨立思考能力會不斷累積下去。帶你從零開始,一步步學習「像經濟學者一樣思考」的秘訣。
吳嘉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31
二十大之後,表面上還是共產黨,但實質上已經變成了習家黨。習近平大權獨攬,已經沒有派系平衡,將來會有事。
Thumbnail
2022/10/31
二十大之後,表面上還是共產黨,但實質上已經變成了習家黨。習近平大權獨攬,已經沒有派系平衡,將來會有事。
Thumbnail
2022/08/06
美國的高階官員要不要來台灣訪問,是美國說了算,由不得中共插嘴鬧事,何況,中共已經放話威脅了,那美國就更沒有退讓的空間。而且,還會教訓一下這個目無尊長的傲慢姿態,這個道理很容易懂。說直白一點,美國不來威脅你就不錯了,你還敢來威脅美國,這不是自取其辱嗎?
Thumbnail
2022/08/06
美國的高階官員要不要來台灣訪問,是美國說了算,由不得中共插嘴鬧事,何況,中共已經放話威脅了,那美國就更沒有退讓的空間。而且,還會教訓一下這個目無尊長的傲慢姿態,這個道理很容易懂。說直白一點,美國不來威脅你就不錯了,你還敢來威脅美國,這不是自取其辱嗎?
Thumbnail
2022/07/31
為什麼升息會升過頭?:通膨與升息系列 (2) 現在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聯準會如何解讀通膨的中期趨勢?如何敲定升息的速度?
Thumbnail
2022/07/31
為什麼升息會升過頭?:通膨與升息系列 (2) 現在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聯準會如何解讀通膨的中期趨勢?如何敲定升息的速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種矛盾敵對的兩國關係可能早在30年前就開始萌芽了 兩國從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早已長期存在衝突
Thumbnail
這種矛盾敵對的兩國關係可能早在30年前就開始萌芽了 兩國從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早已長期存在衝突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今,台海一共發生了四次的緊張局勢。第一次在韓戰之後,美蘇劍拔弩張,史達林全力支持中共,毛澤東對國民黨殘存在浙江沿海勢力的清剿;最終以美國對敗退來台灣的蔣政權於1954年簽署中美防禦協定,第七艦隊協防台海告終,阻止了共產勢力的向東南亞擴張。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今,台海一共發生了四次的緊張局勢。第一次在韓戰之後,美蘇劍拔弩張,史達林全力支持中共,毛澤東對國民黨殘存在浙江沿海勢力的清剿;最終以美國對敗退來台灣的蔣政權於1954年簽署中美防禦協定,第七艦隊協防台海告終,阻止了共產勢力的向東南亞擴張。
Thumbnail
美國遲早會回到CPTPP,台灣現在不加入更待何時?美國和日本等盟邦的亞洲戰略是怎麼長出來的?這篇文章簡單說說歷史,讀者輕鬆看看想想。
Thumbnail
美國遲早會回到CPTPP,台灣現在不加入更待何時?美國和日本等盟邦的亞洲戰略是怎麼長出來的?這篇文章簡單說說歷史,讀者輕鬆看看想想。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我從這裡展開,從美國的的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如何看待台灣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我從這裡展開,從美國的的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如何看待台灣
Thumbnail
在上一次和平演變的時候,從1972年到2017年,這46年的期間台灣的國際政治地位被壓抑,因為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是和解而不是對抗,美國把中共看成是對抗蘇聯的戰略合作伙伴,在蘇聯解體後...
Thumbnail
在上一次和平演變的時候,從1972年到2017年,這46年的期間台灣的國際政治地位被壓抑,因為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是和解而不是對抗,美國把中共看成是對抗蘇聯的戰略合作伙伴,在蘇聯解體後...
Thumbnail
在上一次和平演變的時候,從1972年到2017年,這46年的期間台灣的國際政治地位被壓抑,因為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是和解而不是對抗,美國把中共看成是對抗蘇聯的戰略合作伙伴,在蘇聯解體後...
Thumbnail
在上一次和平演變的時候,從1972年到2017年,這46年的期間台灣的國際政治地位被壓抑,因為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是和解而不是對抗,美國把中共看成是對抗蘇聯的戰略合作伙伴,在蘇聯解體後...
Thumbnail
從大歷史的角度,我們發現,當美國要對中共採取接觸政策,要推動和平演變的時候,因為對中共的轉型有所期待,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會下降。當美國發現和平演變失靈,對中共的轉型失望透頂,要對中共採取圍堵政策的時候,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開始上升。
Thumbnail
從大歷史的角度,我們發現,當美國要對中共採取接觸政策,要推動和平演變的時候,因為對中共的轉型有所期待,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會下降。當美國發現和平演變失靈,對中共的轉型失望透頂,要對中共採取圍堵政策的時候,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開始上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