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車到一所初中校園,在操場上停車,然後去校內的便利商店買飲料。
走出便利商店,來到操場邊,我看見操場對面有兩個人,感覺有點面熟。
直到這兩個人微笑著向我走來,我纔認出他們都是我的初中同學:一位當時功課成績和我不相上下卻患有皮膚病,另一位曾經罹患小兒痲痺症而有點行動不方便。不過在我的印象中,他們都謙虛和氣,也不會自怨自艾。
我和他們聊聊,纔知道他們目前都在大學的理學院教書。
後來,許多中學、小學的同學都來了,大家熱絡的寒暄、交換各自所學的知識。接著,我向他們解說電燈開關的種類,包括兩段式、三段式、無段式等等。
解夢:
初中校園的場景結合以往同學的形象,點出這是一個與學習或求知有關的夢,而且可能和自己少年時期沉澱在內心的困惑有關。
首先,夢中自我開車到校園裡的便利商店買飲料,以及和初中同學交換各種知識的情節,也就代表了自我想要尋求一種可以方便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識,也是可以和少年時期的意識分享的心得。
其次,夢中雖然出現許多同學,但是為何潛意識要先安排兩位身體都有缺陷或殘疾卻在理學院教書的同學出場呢?
潛意識似乎藉著這個夢指出,人類的理性思維可能有部份是為了因應生理上的殘缺纔發展出來的。換句話說,一個人之所以要學習某方面的知識,有時候就是因為在那方面的感官能力或行為能力有某種程度的生理缺陷。
舉例來說,一個天生麗質的絕世美人不需要學習化妝美容就能沉魚落雁,一個肌肉發達的運動健將也不需要學習怎麼使用拐杖走路。此外,許多生物在某些生理機能方面甚至擁有比人類更發達的感官機制和生存技巧。也因此,學習的目的有時候就是在彌補自身的欠缺。
就拿自己對夢境的探索來說,為何要去記錄自己的夢境?為何要去看前人寫的解夢書籍?為何要去攝取心智運作的相關知識?為何要去整理至少可以說服自己的解夢理論?有一大部份原因可能就是緣於本身感官系統和內在心智運作上的某種缺陷或不足。
所以,學者有時候往往會對天才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愛的是他可以成為自己仿效學習的標竿,恨的是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可能無法超越他。不過,學者虛懷若谷的情操和努力耕耘的毅力,通常也就是在這樣愛恨交織的情況下纔鍛練出來的。
至於,自我想要尋求的知識和分享的心得究竟是什麼呢?
很顯然,這種知識和這個夢境最後自我提出來的各種「電燈開關」大有關係。由於電燈開關是控制電燈明滅的裝置,也就是藉由控制電流訊號來調整燈光亮度的裝置,所以如果把學習知識視為資訊的攝取、感官系統視為攝取或處理資訊的裝置,那麼各種形式的電燈開關也就象徵了與感官系統緊密連繫的自我意識可以發展出幾種處理資訊的調控方式:
二段式 -- 就是類似明與滅、是與非的二元化思考方式。這是一般習以為常的、可以清楚確定事物的方式。例如:不是現實,就是夢想。
三段式 -- 就是除了明與滅、是與非之外,多了一個折衷地帶或灰色地帶的三元化思考方式。這是容許事物在相對確定的領域之間,還存在一個不確定的活動地帶。例如:除了現實和夢想之外,還有一個理想的狀態。
無段式 -- 就是完全不分段、把事情的變化看成一個漸層連續的滑動過程,也是最具彈性和包容性的多元化思考方式。例如:理想就是在現實和夢想之間機動調整的狀態。
由於這個夢是在作了「萬法皆同」一夢的隔天出現的,因此潛意識似乎也在提醒自我,就算可以找出萬法歸一的理論,但是如果這個理論不能容許眾生的自我意識自由自在去體驗和實踐的彈性空間,怎麼能算是一個圓滿而長久的理論呢?
總而言之,不論自己的感官系統攝取或處理的資訊是偏好現實方面的還是偏好夢想方面的,我們都會逐漸發覺,對於自我意識而言,現實和夢想之間其實沒有一條可以截然劃分的界線。昨天的夢想可能會變成今天的現實,今天的現實也可能會變成明天的夢想,所有的堅持或渴望大都是不斷在適應調整中的理想或感想罷了。
當我們好不容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最好別讓它成為別人恐懼的現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