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五顆馬鈴薯, 遇見印度的美好

更新於 2019/02/2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印度旅行時,帶著警戒心踏上了旅程,防備著所有主動示好的印度人,偶爾在路上遇各式騙術,常是氣衝衝地反擊,心想著:『你們這些騙子,我可是看過騙術大全才來的。』
旅行快一個月時,來到一個名為歐恰的美麗古鎮,找到一間只要台幣一百五十元的民宿,以一種無所事事的美好姿態住了快一星期。
離開小鎮那天想向老闆買幾顆熟馬鈴薯當午餐,旁邊的民宿爺爺一聽到,到廚房拿了五顆馬鈴薯塞到我們手上,我當下反應是糟了還沒問價錢,會不會被抬高價錢。
但當爺爺用不靈光的英文說:『拿去吧,不用錢。』拿著熱騰騰馬鈴薯,心裡一陣內疚,旅行以來的種種戒心突然崩解,淚眼看著民宿爺爺的笑臉,心裡暖呼呼的,在當下我看到了網路負評之外的印度,最美的印度。
隨著旅行的腳步,過度緊繃的警戒心逐漸鬆懈,開始選擇相信直覺,而在旅途上遇見的人事物也沒有讓我對這世界太過失望,謝謝爺爺的笑臉和那五顆馬鈴薯,讓我開始和旅途上的無限美好,不斷地相遇。
    avatar-img
    6會員
    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木由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年在南印,為了前往下個城市,在公車站足足等了七小時車。 那七個小時,書看完了,毛線打到累了,揹著背包打算走過天橋覓食,但發現橋上聚集了不少遊民...
    那年在南印,為了前往下個城市,在公車站足足等了七小時車。 那七個小時,書看完了,毛線打到累了,揹著背包打算走過天橋覓食,但發現橋上聚集了不少遊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繼續聊聊自己是如何踏上藝術之路的故事 擔心現狀的自己一直到畢業,都沒有一個擅長的技能,所以一直思考要如何轉換一下方向 前幾篇提到,一直以來我的術科都面臨很多困難,也因為一直有種自己無法駕馭所學到的東西,好像這些都不是我很擅長的技能,這樣就算讀到畢業,也想不到可以從事什麼工作,所以在大三的時候,一直在
    Thumbnail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往往在親友、摯愛離開後,我們會聽見人家說「他們不是真的離開了,只是換種形式陪伴著你」。我曾認為這句話旨在安慰,因為人們急欲在悲痛中找尋浮木,在真正走出傷鬱之前渴望心靈慰藉。 但與其說是慰藉,真正體會過別離之痛,形體會離去而精神、影響力不會的體悟更加濃烈。你可能認為你做了自己人
    Thumbnail
    「你不行啦,我還不懂你嗎?」、「嗯...你的天份不夠,建議發展別的技能。」、「女生就別來唸什麼理組啦,沒你想像這麼簡單啦~~」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會聽到這樣的言論,因為人們都這麼說,我們開始相信人像物品一樣,只有固定功能、使用在特定領域,然而最新的腦神經科學顯示,我們以前都弄錯了...
    Thumbnail
    多年在機構中或是在醫院裡,往往會養成某些框架的思維,就像【外國倫看台灣】作者過去小時候在台灣的想法,我們常常會養成覺得自己只是nobody,便就這樣nobody一直下去。 ✡有這樣想法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我們不知道外頭有甚麼比裡面更精采的,可能更有趣的,值得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和心血...
    Thumbnail
    這是一部十分考究觀者心理素質,卻又同時在風暴的中心點,倡議著與世無爭的大愛的作品。先將己身情緒收縮至零,拋開一切對於社會與實際既存想像,放逐道德箝制的所有,如此一來,《誰》能在感性裡烙印地多深刻,就有多深刻。既然生命何其悲苦,財富、聲名,物質之於意識衝擊,終究是二手的;放得下或揮不去,或許才是最沈重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繼續聊聊自己是如何踏上藝術之路的故事 擔心現狀的自己一直到畢業,都沒有一個擅長的技能,所以一直思考要如何轉換一下方向 前幾篇提到,一直以來我的術科都面臨很多困難,也因為一直有種自己無法駕馭所學到的東西,好像這些都不是我很擅長的技能,這樣就算讀到畢業,也想不到可以從事什麼工作,所以在大三的時候,一直在
    Thumbnail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往往在親友、摯愛離開後,我們會聽見人家說「他們不是真的離開了,只是換種形式陪伴著你」。我曾認為這句話旨在安慰,因為人們急欲在悲痛中找尋浮木,在真正走出傷鬱之前渴望心靈慰藉。 但與其說是慰藉,真正體會過別離之痛,形體會離去而精神、影響力不會的體悟更加濃烈。你可能認為你做了自己人
    Thumbnail
    「你不行啦,我還不懂你嗎?」、「嗯...你的天份不夠,建議發展別的技能。」、「女生就別來唸什麼理組啦,沒你想像這麼簡單啦~~」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會聽到這樣的言論,因為人們都這麼說,我們開始相信人像物品一樣,只有固定功能、使用在特定領域,然而最新的腦神經科學顯示,我們以前都弄錯了...
    Thumbnail
    多年在機構中或是在醫院裡,往往會養成某些框架的思維,就像【外國倫看台灣】作者過去小時候在台灣的想法,我們常常會養成覺得自己只是nobody,便就這樣nobody一直下去。 ✡有這樣想法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我們不知道外頭有甚麼比裡面更精采的,可能更有趣的,值得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和心血...
    Thumbnail
    這是一部十分考究觀者心理素質,卻又同時在風暴的中心點,倡議著與世無爭的大愛的作品。先將己身情緒收縮至零,拋開一切對於社會與實際既存想像,放逐道德箝制的所有,如此一來,《誰》能在感性裡烙印地多深刻,就有多深刻。既然生命何其悲苦,財富、聲名,物質之於意識衝擊,終究是二手的;放得下或揮不去,或許才是最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