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多前,常獨自來青田街一帶散步。當時因為重拾畫筆報名了畫畫課,不時會去距離師大不遠的美術社買學畫所需的紙張畫筆顏料、到師大商圈裡泰順街上的美髮沙龍做頭髮、順道繞去永康街打探不少有主張的個性小店裡新奇有意思的人與物。不論是以溫州街為起點,或從永康街開始前進;青田街,是我在這一帶散步路線上的必經,短短的、靜靜的、樹木扶疏蓊鬱、走來很是愜意。加上青田街裡仍座落幾幢日式風格的古老房舍,每次走進來總有種掉進時光隧道、遁入化外之境的奇異錯覺。
隱身在青田街老日式房舍的台北徠卡之家,古典又新穎的店門口。
這幢日式老宅,之前曾是傢俱店,猛然想起七年前我還在這傢俱店買了把書桌椅坐到如今... 沒想到久沒來此,傢俱店老早就撤走了、轉由德國精品相機品牌Leica在台北的首間官方直營店接力進駐。
青田街徠卡之家入口。曾是台大教職員工宿舍的日式老宅被翻修的很新。
老建築最吸引我的,是當代建築所沒有也難以忠實複製的獨特美學意識與設計細節。我偏愛從一間老房子的窗戶形狀作觀察,從窗戶的形狀或材質可以看出昔日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的奇特巧思。老房子的窗戶形狀很多元,圓的、半圓的、梯形的、多角形的 (在上海某20年代老大樓的樓梯間居然看過平行四邊形的窗戶)... 在徠卡之家入口門邊牆面,就驚喜地瞥見一扇很少見的五角形小窗 (圖左)。老屋中央闢了一方可喝咖啡、辦講座或展出攝影作品的藝文空間,這塊空間的原型、其實是這款洋和式平房的中庭,位在室內但同時也能是戶外,這方中庭的設計概念與日式老屋常見的「緣側」異曲同工。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別緻的圓窗。
台北徠卡之家的閑靜角落。桌椅飄著現代風、後方雕花玻璃窗則映出懷舊情緒。
法國紀實攝影大師Patrick Zachmann知名的中國系列影像創作,
目前~三月底、正在台北徠卡之家展出中。
Patrick Zachmann攝於蘇州、
陳凱歌執導的《風月》電影拍攝片場。
喜歡他鏡頭底下的鞏俐與張國榮。
扎克曼的攝影作品緊扣著記憶、身分與移民這三大主題,這也許與他出身猶太裔家庭有關。扎克曼的父親生前對他講述過二戰時期納粹統治下的法國情景、並進而爬梳、挖掘出家族中其他親人曾進過集中營的經歷。這段梳理回憶的經驗觸動了扎克曼積極用錄像攝影的手法紀錄眼前家人,重修與家人的關係、並啟發他展開對自身與家族的身分調查。扎克曼對身分積極回溯的情懷也擴大內化了他大半生的紀實攝影工作--過去三十多年扎克曼的攝影足跡遍及中國、香港、泰國;也曾於80年代末短暫造訪過台灣。他見證與紀錄過八九民運、側寫與訪問過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也經常帶著相機深入民間、忠實記下許多底層百姓的日常及浮光掠影。
台北徠卡之家,Patrick Zachmann特展一隅。
正當我因為跟滿屋子的Leica相機與配件搭不上交集的線、差點就要快閃之際,展出空間的扎克曼作品讓我在這間老宅裡多流連了一會兒。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這裡是小而美的寶山,外觀與內藏的商品與展品皆有精巧、內斂的魅力及底蘊。若想拓展對攝影相關作品與事物的眼界與了解、順便沉澱一下心靈時,可以走入靜謐的青田街,踏進這間有意思的老宅轉一轉、望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