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藏幕後】鄭清鴻:「進入文學世界的港口鑰——從『館藏近用』思索文學博物館的可能性」

更新於 2020/09/03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發表記者會。
  「台文天文台」第一季35週的連載,正式告一段落。有23名新生代作家、文化人和文學研究者接力書寫,篇數共達33篇,而文章當中所提及的重要文學藏品,超過30件,這些寫作者所試圖連結、反應的觀點議題,都被保存在這裡。
  而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呢?
  隨著新的一年開始,「台文天文台」第二季緊鑼密鼓地持續籌備中,在新一季連載開始之前,「拾藏:臺灣文學物語」推出新系列——「拾藏幕後」,此系列將不定期更新,在「拾藏」背後,團隊對於文學、博物館與社會之間的連結觀察、書寫者對於轉譯的理解,和從過程獲得的心得,如何化做平台的想像與期待。

文學館與館藏的「存在」哲學

  2003年,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開館,可以說是臺灣文學史上極富時空意義的里程碑。從時間而言,臺文館的成立,意味著「臺灣文學」在歷史上終於獲得正名,並伴隨體制化成為知識學科的歷史時刻;從空間而言,臺文館接合「臺南州廳」的百年建物,並以相對有利的館舍條件,成為具備典藏、展示、研究與各種教育推廣功能的文學地標。除此之外,臺文館也藉由「文學迴鄉」系列活動、文學旅遊專書採編出版、文學館舍調查等相關計劃,積極推動文學館家族的館際網路整合,並嘗試各種跨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國立臺灣文學館正門外觀。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舍的成立,並執行上述各種研究推廣的事業,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誠如作家朱宥勳在《遇見文學美麗島》一書總論中所提到的,臺灣文學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尷尬處境中,「當代的作家寫些什麼鮮有人知,過去的作家寫些什麼沒人記得。在這樣的背景下,民間自發籌組的『文學館』,就變成非常重要的物理據點了」。回顧許多作家紀念館或文學館的成立緣起,可以發現這些館舍在相當程度上,的確是基於對作家手稿、文物等資料的保存需求而來的,也因為這樣的需求,文學館通常也被賦予博物館的使命,必須具備若干典藏的機能,並據以發展出研究、展示與教育推廣的運作模式。
  換句話說,館藏終究是一間文學博物館的靈魂所在。或者退一步說,對於一個實存的空間而言,來到現場可以看到、體驗到什麼特別的內容,本身就是一個攸關場所存廢的重大問題。
對文學博物館而言,如何運用館藏策展、創造互動與進用,是攸關存在意義的挑戰與考驗。
  但是,這些館舍與文學館藏,對於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到底意味著什麼?文學館的建設如何重要?又為什麼有些東西必須被大費周章地保存下來呢?或許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即使文學館策劃了許多精彩豐富的展覽、講座、出版品與各種跨領域活動,但文學館的成立,以及為什麼需要投入資源去典藏,甚或盡力修復某些文物,至少從非文學愛好者的一般人角度觀之,這並不是一件不證自明的事情。
  也因此,包括臺文館在內的文學館家族們,乃至於包括文學館在內的所有博物館與相關單位在內,或許都是帶著這樣的根本而焦灼的問題意識,不斷思考著如何妥善運用受捐贈或蒐集入館的館藏,創造與一般民眾直接、間接的連結,以及線上線下互動、參與的各種形式,進而達到推廣教育的目的,讓這一切具備圓滿的意義。
但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又是所有博物館最沉重而艱難的挑戰。
  我們可以嘗試思考的是:近二、三十年間,各種科技的快速成長與發展、物質生活的劇烈改變、人際之間溝通相處的方式,都已經超乎過去的想像。但每一間博物館都無法自外於現實,只能基於一個時代斷面的想像、需求與資源的限制而存在,試圖在有限的當下收集、凝視過去,追求無限的永續。而如今的人們,置身於大量知識高度開放且流動的資訊流中,進入數位化、電子化的生活型態,在這樣的時代裡,可以基於什麼樣的動機或欲求,願意主動去參訪、認識博物館內的藏品,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各種知識與歷史經驗?至於館員們,又該如何基於專業,多方嘗試,才能在新的時代裡創造人們對於新舊物件的好奇與探索,並投入歷史與人類文明的洪流中?這或許是全世界所有的博物館都在不斷思考,並試圖超越的課題。
  此外,在臺灣在地的歷史、政治與社會脈絡中,「博物館史」與「臺灣文學史」都是各自獨立且可以深究的問題。眾所周知的是,「臺灣文學」經歷了殖民統治的長期壓抑、各種意識形態的交鋒與爭論,直到近二、三十年間,才隨著臺灣主體意識的抬頭,民主化、自由化、本土化的覺醒,成為學術體制的一環,並逐漸為社會大眾所知。但是,這些文學經驗與文本累積的斷裂與空白,至今仍尚未重建完成,以至於目前仍有許多民眾對「臺灣文學」和作家所知甚少,遑論對館舍與典藏發生興趣。
  因此,回過頭來重新思考文學博物館做為一個需要空間的「物理據點」,如何又為何存在──對應這個問題的詰問,可以是「為什麼館藏不完全數位化就好?」「為什麼需要保存文資?」等等──以及館舍據以成立的館藏物件,做為一時代「生活物質」的跡證,對於當下的現實可以產生哪些刺激與反饋,或許有助於我們掌握文學博物館與館藏文物的「存在」,在資訊超量、娛樂多元的網路時代中,還有什麼樣的意義、價值,以及物質上的不可取代性。

「文學物」的特殊性

  無論是近年來興起的「文創」商品熱潮,或是臺灣博物館社群經過長期的耕耘和努力,以及《博物館法》專法通過後所帶來的新動向,我們不難發現近期有不少博物館,已發展出更加精緻而活潑,嘗試跨界結合科技,進而面向大眾的展覽活動與社群互動。例如近期有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的「漫筆虛實」特展,將CCC經典漫畫作品透過擴增實境AR技術加以再現;「故宮精品」藉由專業行銷團隊發想社群話題,引起粉絲對商品與藏品的興趣;故宮南院則是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合作,企劃能親近一般民眾的線上內容。
  然而,即使當前已經有這麼多案例可供參照,但對於文學博物館社群而言,同樣的策略卻未必能一體適用。就臺文館而言,在臺灣當前的博物館社群中,臺文館自然是以臺灣文學作家相關文物之典藏為主要特色。但這些文學相關的文物,與其他博物館藏常見的歷史或藝術物件不太相同,有關「文學」的抽象感知,必須經由作家生產的大量文字與相關脈絡,甚至放在文學史上才能加以構築。此外,無論是手稿、信札、書籍或相關書畫,其物質形式多為紙張、筆墨,偶有相關器具或延伸物件。
「文學物」直接復刻或簡化再製,缺乏相關知識,讀者/消費者可能難以共鳴。
  和其他便於直接理解、容易應用或引起興趣的器具或藝術藏品相比,這些以「文字」和「紙」為主的文學物,本身在視覺方面的直接張力較弱。若非經過文本的「符號化」加以轉化,並移轉到適當的物質媒介上來表現,否則較難透過復刻或簡化再製的方式,將這些藏品所搭載的內容表顯出來(或用比較年輕的說法來詮釋,就是要「有哏」),進而轉變為主打趣味、意旨的情感商品,或同時具備日常實用性的物件。即使有轉化為實用器具的可能,形式上也以文具為多。
  這或許是文學藏品的侷限,但卻也是最重要、最有鑑別度的物質特性──一種極度需要時間與沉澱,才能從文字或歷史脈絡中,獲得知識、體驗,進而產生情感認同基礎的物品。而無論是策展、商品開發、文學旅行、戲劇改編或實境遊戲,所有的延伸,都必須建立在這個細緻漫長的基礎之上,才可能透過精準的轉化,在不去脈絡的狀況下,設計出能夠有效承載知識與內容的活動與商品。
  其次,以紙類為主的藏品,同時也會藉由「文學」創作的物質條件變遷,突顯出文學創作的世代/時代性。舉例來說,過往的創作者自然是以紙筆直接寫作,並透過報紙、雜誌與書籍等傳統紙媒發表作品;但如今的創作者甚至一般大眾,幾乎是全面以電子化的方式進行日常生活的文字交流,乃至於文學作品的生產。如果不同世代/時代的創作者甚至一般人,其寫作與閱讀的媒介與習慣,在近二、三十年間已然發生劇變,那在出版品、報紙、雜誌等傳統紙媒沒落的時代裡,又該如何吸引民眾重新進入文學博物館,參與這場以手稿、報紙、書籍、書畫與相關文物所建構的博物視野與文學世界?

「港口鑰」:「館藏近用」的奇幻異想

  正因為每個人對文學的接受程度有高有低,對臺灣文學的理解也不盡然相同,倘若要跨出學術圈或舒適圈,真正從一般人的角度思考最大普及的可能性,我們或許要賦予藏品做為「物件」,以及文學館做為「空間」更多的想像和詮釋。為此,我曾在一場對高中生的演講中,試著這樣描述文學館和藏品的存在。
  我想起在膾炙人口的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當中,有一種魔法道具叫做「港口鑰」,它的功能是可以一次將接觸到它的所有人傳送到指定的位置,不用像其他的傳送術一樣需要經過特殊訓練,也沒有風險。而且,為了防止「麻瓜」(不會魔法的人)誤觸,「港口鑰」通常會是一般人不會特別注意或不太起眼的日常物品,只有魔法世界的人才會知道這個機關。
透過轉譯,將讀者/觀眾與藏品背後的時代連結起來,進入臺灣文學的世界。
  「港口鑰」這玩意兒聽起來,是不是和文學館裡面的藏品非常相似呢?在文學館中被謹慎保存下來的手稿、書畫、報紙、信件、書籍與相關文物,其實多半就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物品(紙),有些東西甚至我們如今也越來越少使用。若非經過作家家屬悉心保存,或是經由學術研究發掘其重要性,對一般人而言,或許就真的是不太起眼,可能下一秒就會被拿去資源回收的東西。
  但是,只要有文學的知識做為魔法基因,身為一個讀者,就能看出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其實都不只是一般老舊的物件而已,它不但可以讓讀者因為某些故事、展覽或活動內容,在當下就進行一趟文學的移動,更可以跨越時空,把讀者迅速傳送到臺灣文學史上的每一個精彩的場景當中!
  這些數量龐大的館藏,不但是文學博物館賴以存在的重要基礎,重要的是,館藏物件本身豐富的資訊、內涵與價值,如何在臺灣文學的學術專業、跨領域對話、跨產業合作的各種層次基礎之上,被轉化為現代的語言和形式,透過文化商品的再現與傳播,成為一把能夠打開大眾心中那道文學之門的鑰匙?
  生為創作者,作家們用紙和筆充實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寫作的使命。作家的家屬後代,也完成了守護這些寶貴資產的任務。剩下的,就是我們如何找到這些「港口鑰」,開啟一趟尋找文學與歷史靈光的航程。
——原刊於《台灣文學館通訊》59期「交流與對話」

★鄭清鴻@拾藏
★作者簡介
鄭清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語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現為前衛出版社主編、「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主持人,曾任永和社區大學臺灣文學課程講師。學術興趣為臺灣文學本土論、文學史、本土語文與文學博物館。目前把臺灣文學出版與教學當成社會運動努力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臺灣文學史上,《文藝臺灣》通常被認為立場偏向日人,且多以帝國、統治的角度凝視臺灣。然而,《文藝臺灣》作為雜誌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可能較少被仔細談論過。例如,在《文藝臺灣》第一卷第五號,就刊載了一篇作者名為「石田道雄」的文章〈幼年遲日抄〉,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開展出另一條過去較無人提及的故事線……
    元旦為什麼不能吃稀飯?牛也要過『牛生日』?田頭田尾土地公是什麼意思?『哭路頭』的風俗是怎麼的?景美、公館、古亭這些地名有它的由來嗎?林投是人還是樹?愛玉冰也有個有趣的傳說嗎?你懂風水嗎?何謂螞蟻穴?何謂蛤蟆穴?」——這段是我從序文裡頭摘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點興趣,這本書裡面都有答案。
    劉吶鷗可說是日本時代台灣的初代文青。台文館藏的劉吶鷗日記,紀錄的正是他頻繁越境於台灣、東京、上海之間而終於下定決心的1927年。到了日語世代形成、文青輩出的1930年代,那些他並不認識的文青晚輩們,也在有限的選項中做著人生的抉擇。歷史沒有如果。但在正式翻開之前,它曾也是一張多歧路的卷軸。
    現代人已經習慣了日新月異的日常,但對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台灣作家來說,「現代化」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適應和挑戰。1940年的台灣,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台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網羅400多位日治時代漢詩人的3000多首詩,以文學延續台灣的「一線光明」……
    小說〈終戰の賠償〉以兩萬字的篇幅,構築一場牽連日本人、菲律賓人、華僑、台籍日本兵等眾多異國角色,利用歷史的錯亂串演出的騙局,揭露二戰結束後的殖民地獨立風潮中,弱小國族在帝國強權霸凌下的悲哀。這篇小說就如同作者鮮明的才華與主張一樣,放諸今日仍值得深深反思,他是台灣民歌運動的催生者──李雙澤。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臺灣文學史上,《文藝臺灣》通常被認為立場偏向日人,且多以帝國、統治的角度凝視臺灣。然而,《文藝臺灣》作為雜誌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可能較少被仔細談論過。例如,在《文藝臺灣》第一卷第五號,就刊載了一篇作者名為「石田道雄」的文章〈幼年遲日抄〉,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開展出另一條過去較無人提及的故事線……
    元旦為什麼不能吃稀飯?牛也要過『牛生日』?田頭田尾土地公是什麼意思?『哭路頭』的風俗是怎麼的?景美、公館、古亭這些地名有它的由來嗎?林投是人還是樹?愛玉冰也有個有趣的傳說嗎?你懂風水嗎?何謂螞蟻穴?何謂蛤蟆穴?」——這段是我從序文裡頭摘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點興趣,這本書裡面都有答案。
    劉吶鷗可說是日本時代台灣的初代文青。台文館藏的劉吶鷗日記,紀錄的正是他頻繁越境於台灣、東京、上海之間而終於下定決心的1927年。到了日語世代形成、文青輩出的1930年代,那些他並不認識的文青晚輩們,也在有限的選項中做著人生的抉擇。歷史沒有如果。但在正式翻開之前,它曾也是一張多歧路的卷軸。
    現代人已經習慣了日新月異的日常,但對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台灣作家來說,「現代化」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適應和挑戰。1940年的台灣,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台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網羅400多位日治時代漢詩人的3000多首詩,以文學延續台灣的「一線光明」……
    小說〈終戰の賠償〉以兩萬字的篇幅,構築一場牽連日本人、菲律賓人、華僑、台籍日本兵等眾多異國角色,利用歷史的錯亂串演出的騙局,揭露二戰結束後的殖民地獨立風潮中,弱小國族在帝國強權霸凌下的悲哀。這篇小說就如同作者鮮明的才華與主張一樣,放諸今日仍值得深深反思,他是台灣民歌運動的催生者──李雙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今年適逢臺南400年,2024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首度移師臺南舉辦,活動期間為8/23-9/1,展場遍佈臺南。今年的臺南概念展區以「Lesson:D」為主題,將整座城市化身為無邊界的大型學校,自臺南發跡並走過逾70年歲月的南一書局將在321巷藝術聚落中展出超過一甲子的教育出版史及預覽未來的教育樣貌。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深入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小型博物館,走入博物館會發現很多當地地介紹。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就是個典型例子,此場館於西元二零零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啟用,是中華民國第一座地方性質博物館,現在由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分館管轄。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一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創辦人許文龍建館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座能連結大眾生活,不單只是館內收藏,藝術品是無侷限的,不分族群不受距離限制,皆能在座博物館感受到歲月打造的收藏品。 創辦人許文龍於孩童時期,數次參觀日治時期博物館,被
    Thumbnail
    臺中漫畫博物館致力於展示臺灣漫畫的發展史與商業現況,並提供豐富的展覽元素,包括歷史性漫畫、得獎作品、漫畫家工作室展示等。除了展覽,園區內還有賣甜點與餐點的小店,環境優美且溫暖適合各年齡層的遊客。週末有雷射燈光秀,未來主場館開放後將提供更多展覽空間。地址:臺中市西區林森路33號。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今年適逢臺南400年,2024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首度移師臺南舉辦,活動期間為8/23-9/1,展場遍佈臺南。今年的臺南概念展區以「Lesson:D」為主題,將整座城市化身為無邊界的大型學校,自臺南發跡並走過逾70年歲月的南一書局將在321巷藝術聚落中展出超過一甲子的教育出版史及預覽未來的教育樣貌。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深入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小型博物館,走入博物館會發現很多當地地介紹。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就是個典型例子,此場館於西元二零零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啟用,是中華民國第一座地方性質博物館,現在由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分館管轄。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一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創辦人許文龍建館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座能連結大眾生活,不單只是館內收藏,藝術品是無侷限的,不分族群不受距離限制,皆能在座博物館感受到歲月打造的收藏品。 創辦人許文龍於孩童時期,數次參觀日治時期博物館,被
    Thumbnail
    臺中漫畫博物館致力於展示臺灣漫畫的發展史與商業現況,並提供豐富的展覽元素,包括歷史性漫畫、得獎作品、漫畫家工作室展示等。除了展覽,園區內還有賣甜點與餐點的小店,環境優美且溫暖適合各年齡層的遊客。週末有雷射燈光秀,未來主場館開放後將提供更多展覽空間。地址:臺中市西區林森路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