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拾藏幕後】鄭宏斌:「從轉譯開始,向大眾開放臺灣文學藏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開館以來,走過十五個年頭,致力蒐集臺灣文學作家及相關文物,並透過典藏,保存文學史相關重要文物,留下文學與臺灣社會曾一同並進的足跡。換言之,同時也保存後代理解和重新詮釋藏品的權利。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放,館藏品公共化也成為博物館趨勢,但如何讓藏品被社會大眾理解,甚至使用,都涉及如何讓大眾感覺藏品與自己有關,進而產生連結,誘發興趣。有了需求,才能開啟藏品資料庫的新循環。

因此,臺文館在文化部「臺灣行卷─博物館示範計畫」的催生下,不僅成立新的文學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去年首次舉辦「2018藏品轉譯工作坊」,邀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蘇碩斌(現為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俐璇和彰化女中歷史老師李昭容分享藏品轉譯過程的心得。並由「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主持人鄭清鴻主持會後討論和綜合回應。

raw-image

2018轉譯工作坊

目的和方法往往長得很像,因此人們需要常常回頭釐清。蘇碩斌、張俐璇與李昭容分別以著作、執行經驗來說明對於轉譯的觀點,和不同面向的執行方式。

「這一切都與轉譯有關,且對於文學史他們都抱持著同樣的態度:積極且熱情,並以此書寫未來。」

raw-image

蘇碩斌以「創意性的非虛構寫作」(creative non-fiction)作為轉譯工作坊的開頭主題,說明創意性的非虛構寫作較於一般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 to creative non-fiction),參考的文本涵蓋範圍更廣,連同小說,或曾被以創作形式發表的二手史料,都一併列入參考資料。也因此在「解構—結構」間的過程,將更加細碎,也因擴大「虛」的領域,並佐以史實,使之間富有彈性,較於一般非虛構寫作,更添趣味與難度。並以《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分享「創意性的非虛構寫作」於資料蒐集、不同類型文本素材間如何有機組成,有其經營難度,而透過書的出版,也可知這是一條可被實踐的書寫路徑。

張俐璇則從協助臺文館常設展經驗至獲得「2018臺灣文學數位遊戲腳本」佳作,當中場域轉換與不同受眾接觸的歷程分享,接續登場。

張俐璇從參與臺灣文學館二期常設展規劃(硬體空間)進入到協助臺灣文學網數位學習區新增數位內容(網路世界),並選用國高中國文課程文本,按不同文類,分類成不同主題,製作互動式遊戲,共同完成主題風景,藉此使參與者從過程中完整自身對於文本的理解,並從中獲得樂趣。

raw-image

如,以「風景與舊寓」林亨泰〈風景No.2〉、商禽〈某日某巷弔舊寓〉;「故鄉與同年」零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白靈〈童年之二——五十年代〉;「老人與小孩」詹冰〈樓梯〉、陳藜〈樓梯〉等六首詩作、三個小題,透過動畫、互動式遊戲試圖帶領學習者,進入文本內在世界外,也勾勒出心中的「家屋風景」。

另外,夏烈短篇小說《再見白門》、李潼《少年噶瑪蘭》分別也以「青春的滋味」、「少年潘的時空探險」為主題,重新包裝以互動式數位內容形式,呈現給高中以下學生,甚至是有興趣學習的社會大眾。

事隔四年,張俐璇以「府城行卷:葉石濤的時空歷險」獲得臺文館主辦「2018臺灣文學數位遊戲腳本徵選」佳作。

「這些過程都會讓我接觸到平常我不熟悉的領域⋯⋯也成為今年(2018)數位遊戲腳本徵選提案時的養分。」張俐璇最終分享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謝清俊教授,兩年前於臺灣數位人文學會成立時所說過的話:

「我們不是要成為對方專業的人,我們是要成為可以溝通的人。」

午後,李昭容帶來鹿港大宅歷史煙波,以鹿港八景十二勝、鹿港八郊之一廈郊「慶昌行」的祖厝「意樓」、「十宜樓」為起點,帶出採寫「慶昌行」家族史時田野歷程。

raw-image

因意樓、十宜樓的出現,象徵著鹿港地區清朝時期的繁華歲月,慶昌行家族的一舉一動,也影響著鹿港地區發展脈息。在資料採集上,李昭容也展現堅持,深入家族成員間訪問,取得第一手資料,勤於組織與整理,目的是為了留下慶昌行的歷史身影,得以拼湊鹿港地區發展歷史,不致一處空白。同時,也提供了後代許多想像。


文學藏品文字轉譯的多種樣態

自「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啟動,以推廣文學藏品之名,成功號召不少新生代作家、研究者,及文化產業相關人士組成團隊,並分類成三組,其中「轉譯組」與這場工作坊關係最為密切,當天許多轉譯寫手也出席聆聽,共同思索、構築「轉譯」的概念。

從蘇碩斌的分享,能得知無論是否為創意的「非虛構寫作」,都是引人入勝,甚至發人深省的寫作技巧;張俐璇的觀點則不論是協助策展,或是設計教案,依對象不同,設想合適的形式,找出有趣的主題,引發使用閱聽者共鳴,需要有不同觀點的轉換和應用;李昭容另以鍥而不捨的精神,透過現當代的觀點,記錄地方大家族的歷史。

以上共通點都是能將文學藏品帶入,使用並達到擴散,但這麼多的成果形式,也不禁更讓人深思,「轉譯」可以是什麼?

從非虛構寫作角度來看,在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又稱為敘事新聞,或「特稿」。寫作者會透過描述具體的故事和細節,展現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同時也希望帶給讀者「精神享受」,或藉此引發讀者的深沉思考。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自推出以來,以每週更新一篇的速度,發表文章已突破二十篇。「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主持人鄭清鴻曾對「轉譯」,舉出下列幾個重點:

1. 藏品背後的作家、文學史脈絡的「知識部分」,在內容中還是要表現出來,不能被故事模糊掉。
2. 故事作為穿針引線之用,允許「非虛構寫作」技巧的滲入。
3. 提供一個新的閱讀切入點,作者風格、新觀點、新連結等等。

鄭清鴻認為,轉譯主體還是藏品的介紹,但這種介紹文字不是單一的資訊堆砌或描述,必須具備故事情節,在文類形式上做「轉」換。同時,針對不同的讀者、跨領域的閱讀需求,進行「譯」

而過程中,新生代的轉譯寫手們也不斷透過文字記錄自我觀點,並與藏品相互詮釋,同時透過主題的設立,與大眾讀者間,取得共同理解的平衡點,希望讓讀者讀完文章後,不僅透過故事與藏品拉近距離,更因不同觀點的理解,脈絡的完整獲得充分「精神享受」,增加此類藏品文章的閱讀誘因。

raw-image


文學藏品轉譯的未來可能

以文字轉譯臺灣文學藏品,目的是為了推廣,不僅希望讓社會大眾親近藏品,也希望在瞭解每件藏品背後脈絡後,對於文學有更深刻的概念與想像,進而思考書寫的本質,甚至提筆寫作。

raw-image

在文學藏品文字轉譯上,經過不同面相的討論,或多或少有了共同的理解,那如果未來出現「物質」上的轉譯呢?若文字轉譯在文類轉換和跨域翻譯上,有主題挑選的困難,那麼以物質轉譯藏品,便是形式轉換和感受詮釋的雙重挑戰,是否可能出現,還尚未得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若能由不同於文字形式,以其他途徑理解藏品主題,感受文學內涵,是一件新奇的事情。

隨國發會推動政府資料開放,許多資料陸續釋出,一般大眾也希望能瞭解資料涵義的轉譯需求也日漸增加,換個角度想,在館藏品公共化的過程中,被妥善典藏的文學藏品,宛如一座寶山,隨時等待被人挖掘,進行不同的應用。

前提是,文學族群持續擴張,文學藏品也獲得社會的重視。兩者間連結的開啟,不僅是臺灣文化環境的培育,與自我注視,也是博物館走出展間,以不同形式教育社會的第一步。

這一步,我們從轉譯開始。
不論是被詮釋的藏品或進行詮釋的寫作者們,都有被看見的價值。

——同篇刊於《台灣文學館通訊》61期「交流與對話」


★作者簡介

鄭宏斌 1991年生,筆名文字慾。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大眾傳播學系畢,現職國立臺灣文學館駐館人員、「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計畫專員,曾擔任記者。曾出版散文.詩集《二流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5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陸陸續續接案了這些年,對於「出版」一事,過去我總只關注於實務的操作:企劃、編輯、翻譯、校對、處理資料、排版、設計⋯⋯雖然追蹤了一些出版相關的臉書粉絲專頁,也偶有聽聞業界趣聞,但讓我說點出版相關的歷史,我的腦內還真的毫無框架,無從說起。 《出版島讀》便是為此惑而生。
Thumbnail
陸陸續續接案了這些年,對於「出版」一事,過去我總只關注於實務的操作:企劃、編輯、翻譯、校對、處理資料、排版、設計⋯⋯雖然追蹤了一些出版相關的臉書粉絲專頁,也偶有聽聞業界趣聞,但讓我說點出版相關的歷史,我的腦內還真的毫無框架,無從說起。 《出版島讀》便是為此惑而生。
Thumbnail
2021年得到雲林文化藝術獎再次結緣,十年前江心靜以作家受邀舉辦《單車環球夢》新書分享,彼此都是追求理想的熱血性格,激起無數火花。 這次因領獎來分享從文學到藝術(2014~2021)的跨界心法,透過文字、畫作和珍貴紀錄片追溯這七年從「從來沒畫過畫」到海內外獲獎連連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1年得到雲林文化藝術獎再次結緣,十年前江心靜以作家受邀舉辦《單車環球夢》新書分享,彼此都是追求理想的熱血性格,激起無數火花。 這次因領獎來分享從文學到藝術(2014~2021)的跨界心法,透過文字、畫作和珍貴紀錄片追溯這七年從「從來沒畫過畫」到海內外獲獎連連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小說:雙城計畫》展在2019年11月16日至2020年3月1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二樓展出,試圖從偽歷史的角度出發,以小說作為發想,通過一系列虛幻建構、難以考據的故事、怪談、軼聞、記述,或是個人的私密回憶、來回絮叨的瑣碎小事,展開台灣與澳洲兩地的探索。
Thumbnail
《小說:雙城計畫》展在2019年11月16日至2020年3月1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二樓展出,試圖從偽歷史的角度出發,以小說作為發想,通過一系列虛幻建構、難以考據的故事、怪談、軼聞、記述,或是個人的私密回憶、來回絮叨的瑣碎小事,展開台灣與澳洲兩地的探索。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Thumbnail
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唐草設計公司布置的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 STUDIO) 太空霓虹 看見星系邊界的霓虹光芒, 波光粼粼, 沉浸在浩瀚太空。  受島上滋潤的人們, 有幸遇見對抗時代的傲骨, 那充滿熱忱、追求自由的靈魂, 不妥協、不屈服的精神, 領略我們
Thumbnail
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唐草設計公司布置的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 STUDIO) 太空霓虹 看見星系邊界的霓虹光芒, 波光粼粼, 沉浸在浩瀚太空。  受島上滋潤的人們, 有幸遇見對抗時代的傲骨, 那充滿熱忱、追求自由的靈魂, 不妥協、不屈服的精神, 領略我們
Thumbnail
國立臺灣文學館藝文大廳「太空霓虹—閱讀楊逵」裝置藝術。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開館以來,走過十五個年頭,致力蒐集臺灣文學作家及相關文物,並透過典藏,保存文學史相關重要文物,留下文學與臺灣社會曾一同並進的足跡。換言之,同時也保存後代理解和重新詮釋藏品的權利。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
Thumbnail
國立臺灣文學館藝文大廳「太空霓虹—閱讀楊逵」裝置藝術。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開館以來,走過十五個年頭,致力蒐集臺灣文學作家及相關文物,並透過典藏,保存文學史相關重要文物,留下文學與臺灣社會曾一同並進的足跡。換言之,同時也保存後代理解和重新詮釋藏品的權利。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
Thumbnail
自臺灣文學學科建置以來,到今日,已然累積許多研究成果,既拓寬了視野,也加深了我們對文學、對臺灣的認識。然而,在知識專業化的趨勢之下,臺灣文學學科無可避免地和其他所有學科一樣,都面臨到學院與一般社會大眾之間的隔閡,或者說「時差」:學院認知走在很前端,但一般社會大眾普遍的認知卻可能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Thumbnail
自臺灣文學學科建置以來,到今日,已然累積許多研究成果,既拓寬了視野,也加深了我們對文學、對臺灣的認識。然而,在知識專業化的趨勢之下,臺灣文學學科無可避免地和其他所有學科一樣,都面臨到學院與一般社會大眾之間的隔閡,或者說「時差」:學院認知走在很前端,但一般社會大眾普遍的認知卻可能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Thumbnail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Thumbnail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Thumbnail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的成立,並執行各種研究推廣,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Thumbnail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的成立,並執行各種研究推廣,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