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應該要找營收獲利成長,營運穩健的企業,避開營運衰退或虧損的企業,不過實際股市不完全依照這樣的完美理論來運作,有些時候營運衰退或虧損的股票特別會漲,因為投機客或背後大戶可以營造出企業可望轉虧為盈的期待,又有些時候即使是營運明顯成長的股票,也可能在整體股市局勢轉弱時大幅下跌,因為累積的漲幅已經使股價遠高過基本面的合理評價。
每年年初的行情特別容易不依照股市投資的正常邏輯運作,不需要有很好的企業營收,炒的是期待與展望,在4月之前只看得到企業1~2月份營收,即使數字不太好看,還有理由說是農曆年的因素,但是到了4月中之後無法只靠著心理期待就撐住股價,因為1~3月份的營收已經揭曉,第1季的獲利將要公布,期待與展望若禁不起實際營收數字的考驗,股價還撐在高檔就會很危險,即使營收獲利真的明顯成長,也已經累積不小的股價漲幅,行情未必具延續的能力。
不依照投資的正常邏輯(找營收獲利成長股)可能會獲利,依循合理邏輯也可能虧損,投資(投機)該如何決策?加入時間的因素,可以讓選擇的方向比較明確,投資或投機若只求一時短期一次的獲利,相對比較容易達成,在低點轉漲的行情出現初期(例如每年年初的季節慣例)進場,不論基本面如何,明顯漲勢的過程裡,有多數個股會輪漲,獲利的機率高,但若是要長期維持獲利,要考慮的因素就複雜多了,而依照投資的合理邏輯是避開重大風險的唯一道路。
例如大同(2371)營運經常是虧損狀態,長期無法配息,按正常邏輯不應該投資,但股價上漲的時候,比許多營運正常企業的漲勢更強勁,短期投機可能一時獲利,要長期投資而維持獲利恐怕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