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詞(08) - 酬贈之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情提要:上篇說明東坡詞各時期的特色、以及以詩為詞開拓了詞的內容與題材的意境。
熙寧六年(西元1073年)秋,江南出現旱災,朝廷賜兩浙淮南東路常平米,各五萬石,付轉運使以賑饑民。奉詔後,即命杭州通判蘇軾赴常潤一帶放糧,十一月啟程,與柳瑾同行。瑾字子玉,丹徒人,與王安石為進士同年。柳家住在金山,子玉此行,將前往安徽舒州的靈仙觀處理道教事務,順道同行。
此生飄盪何時歇
忙於處理繁雜的賑災事務,一晃眼即將過年,這是東坡第一次沒在家過年,因此非常念家,回想自來杭州,大部份時間,都耗費在道路奔波上,是不是他一生的命運,都將如此漂泊?
熙寧七年(西元1074年)春,過丹陽,公畢,續赴潤州(鎮江),東坡在潤州逗留,時已四月,回想去年十一月離杭,時方大雪,今則春光已老,轉眼已過半年,陳襄詩來催他早點回去「錦袍公子歸何晚,獨念溝中菜色民。」東坡何嘗不想家,也怕錯過花期,在路途中,寫了《行香子 丹陽寄述古》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銷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
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東坡與陳襄(字述古)兩人常在一起遊賞西湖風光,這首詞是回憶起去年杭州的生活而寄給述古的。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銷魂」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東坡回想去年跟述古太守以及同僚一起去江村尋春賞花的情境,今年想當然爾的認為述古與同僚們會做同樣的遊歷。
「梅雪」:梅花開放時,朵朵潔白的花瓣,如同雪片。
當時東坡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後述古邀往城外尋春》詩,陳襄的和詩有「暗驚梅萼萬枝新」之句。詞中「梅雪飄裙」即指兩人尋春時正值梅花似雪,飄沾衣裙。
「情何限、處處銷魂」:無限的情意,每個地方都讓人陶醉不已。
「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
「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從回憶轉到現實,表明去年江村尋春已成往事,你們今年同遊之人卻少了我東坡,每當吟詠尋春舊曲之時,就更加懷念他了。
以下是東坡想念他們杭州西湖遊樂的三個風景勝地
「望湖樓」:亦稱看經樓,在杭州西湖旁,五代吳越王所建。
「孤山寺」:在西湖里外二湖之間,有孤峰聳立,名曰孤山,山上有寺,南朝陳代所建。
「湧金門」:杭州城舊有十門,正西門稱湧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述古是當年在朝廷舉薦東坡與司馬光的前輩,雖因為王安石變法而事未成(述古自己也因此事遭王安石忌,後來補外),但東坡心裡一直非常敬重這位前輩。述古是詩人,鮮少寫詞,因此平常往來多以詩唱和。所以與東坡一起遊歷時,所到之處多有詩作。
「繡羅衫、與拂紅塵」:此處東坡引用典故,讚美述古的官位高,題詩的地方會被特別裝飾,但是東坡文名當然比述古大得多。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世傳魏野嘗從萊公(即寇準,宋真宗時曾至官至宰相,封萊國公)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著碧紗籠。」萊公大笑。
「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別來相憶,知是何人」:自從去年離杭,想念我的人是誰呢?(此處暗指述古,畢竟述古是自己的長官,也不方便直說是述古在想我)
「湖中月」:西湖中的月亮。
「江邊柳」:錢塘江邊的柳樹。
「隴頭雲」:孤山上的雲彩。「隴」:岡壟,指孤山。
筆鋒一轉,將人對他的思念轉化為自然物對他的思念。而月、柳與雲皆隱含著思念與離別。此處按指思念他的人就是述古,因為述古是杭州知州,管轄所有杭州風土山水,你所管的自然山水都在思念我了,難道述古你不會想我嗎?
東坡筆峰帶著豐富的情感,表達了與陳襄的深情厚誼。結尾用擬人法,將無情的自然景物賦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詩意地表達出朋友間的綿綿情思。

《卜算子 自京口還錢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還(ㄏㄨㄢˊ )與去年人,共藉(ㄐㄧˊ)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細看(ㄎㄢ),應是容顏老。
這首詞也是東坡熙寧七年巡視各縣後回杭州時所做。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
「蜀客」:東坡來自四川眉州,說明了自己做客江南的漂泊之感。如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吳山」,都是指杭州。
「長憶吳山好」:代表東坡隨遇而安,自己思鄉的投射作用,而把杭州當眉州。
「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風流」:指吳、蜀兩地美麗的山水。
杭州與眉州美麗的山水自古以來都這麼美麗,我應該早點回杭州(呼應詞題)。
詞的上片寫對杭州的懷念。下片想像歸後同遊共飲的情景。
「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藉」:坐臥其上。
因為早點回去杭州還可以見到自己敬重的知州陳襄,如果不是陳襄,或許東坡只覺意興闌珊;兩人坐在西湖邊碧綠的草地上,共賞大自然美景,
「莫惜尊前仔細看(ㄎㄢ),應是容顏老」
這兩句是東坡設想與述古見面後的情況。
「莫惜」:不要感嘆。
「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由時間脈絡可知春天到了,代表一年又過去了。在酒筵歌席間,彼此的面容投影在酒杯裡,感嘆又老了一歲,料想自己已不再年輕,離我們的理想似乎又遠了一點。
本篇雖短,卻把東坡多種情思糾纏在一起:故鄉之思、羈旅之情、朋友之誼、年華流逝交疊呈現,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深曲的韻致。東坡將在接下來的詞篇,不斷地找出排解這類情感的出口。
目前留下的東坡樂府裡,只有兩首《卜算子》,另外一首是東坡貶謫黃州時所寫。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往來,縹緲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熙寧七年,東坡自常潤歸來,陳襄已屆瓜代之期,朝廷詔與知應天府(河南商丘)的楊繪(字元素)對調。 臨行前,在有美堂宴請僚屬,東坡也在座。 據《本事集》所載,夜深時,月光如練,陳襄前後顧望,沙河塘正在有美堂下,慨然有感,遂請東坡為之賦詞,東坡即席而就,寫下了這首《虞美人》。
東坡一向很少直接言情,往往採用的是「借景寓情」或「擬人言情」等委婉含蓄的手法。這首詞雖是即席賦寫,卻非一般應酬之作,因為東坡與陳襄同是反對王安石變法而來到杭州的,兩年多的共事,培養出更深厚的情誼,陳襄在離筵上「慨然有感」,而東坡的心情豈能平靜 ?東坡將這份深摯的情意用清雅的筆調,寫入自然悠遠的景色中。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 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有美堂」在杭州城內吳山最高處。 嘉祐二年(西元1057年),梅摯出守杭州,宋仁宗賜詩有「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之句:梅摯到杭後,在吳山最高處建堂 ,即取詩意名曰「有美堂」。歐陽修曾為之作《有美堂記》。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
「信」,誠然,確實。
有美堂上所看見的江南一帶的風景的確很美,一望無際。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使君」:古時太守的別稱。 太守,知州,官職相近,故宋代詩文多以太守或使君稱地方知州。 這裡是指陳襄。
「便使」:即使。
「尊前」:指宴會。
「尊」:酒器。
陳太守你這次離開後,什麼時候會再回來?大家都知道再見面的機會微乎其微,即使在酒席上醉倒了,我們還要在宴席上流連忘返。
下片承上流連之意,由華燈初上,寫到夜闌宴罷。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錢塘江,宋時為杭州熱鬧繁華之區,歌館、書場多集於此。
「水調」:曲調名,原為唐代大曲(由若干樂段 組成的大型樂曲),此指《水調歌頭》。所謂「歌頭」,是大曲組成樂段「散序,中序,破」三部分之「中序」的第一支曲。
從有美堂遠看山下的沙河塘,燈火昏暗之際,頗覺淒清,而此時又不知何處傳來《水調》的哀歌,則更添惆悵。這兩句以燈火與歌聲,烘托了惜別的氛圍。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夜闌」:夜深。 「闌」:盡也。
「琉璃」:即玻璃。
這裡用以形容在明月照耀下的平靜江面,如碧綠色的玻璃,澄澈晶瑩。
此詞從白天寫到深夜。 喧譁寫到寧靜,整首詞的脈絡,藉時間的推移與空間的延展,更增徘徊不盡之感。
下篇預告:東坡的送別陳襄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3會員
141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海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東坡詞的四個時期 2.以詩為詞的特色
1. 東坡的儒家用世之意與道家的超然曠達 2. 東坡為何到杭州才開始填詞 3. 詞論家如何評論東坡詞
1.杭州通判 2.詠西湖佳作 3.東坡寫景之詞《行香子過七里瀨》、《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1.東坡詞的四個時期 2.以詩為詞的特色
1. 東坡的儒家用世之意與道家的超然曠達 2. 東坡為何到杭州才開始填詞 3. 詞論家如何評論東坡詞
1.杭州通判 2.詠西湖佳作 3.東坡寫景之詞《行香子過七里瀨》、《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自題金山畫像>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前言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五月,蘇軾獲赦從儋州北上,途經鎮江金山寺,看到畫家李公麟為他所繪之畫像,有感而作。也是在多年貶謫後,對自己一生的總評。黃州惠州儋州都是他被貶謫、流放的地方,在這三個
《臨江仙。夜歸臨臬》蘇東坡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前言 蘇東坡在「倚杖聽江聲」後,感慨到「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江水流淌聲在夜深人靜之際,聽來格外
Thumbnail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南方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被它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感動。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是個陌生人,無法充分領略這片土地的本質。道出了身在山清水秀的外地人的苦樂參半的感覺。總的來說,
Thumbnail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這首詩是從一位駐紮在偏遠縣城的政府官員的角度來寫的,他想念他住在山上的道士朋友。這首詩以其意象和象徵的運用而聞名。冰冷的縣衙、蜿蜒的小溪、落葉、空山的意象,都烘托出詩中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前言 歐陽修頌揚穎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起句即主題,末三字都是”西湖好”,例如「春深雨過西湖好」;「畫船載酒西湖好」;「羣芳過後西湖好」……而其末句,約略可想像置身湖中的情趣,例如: 隱隱苼歌處處隨;穩泛平波任醉眠;行雲卻在行舟下;疑是湖
Thumbnail
宿府 唐代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這是一幅描寫離別、流離失所和孤獨情懷的古體詩。透過《清秋》《梧寒》《獨宿》《殘炬》等象,營造出蕭條冷清的秋夜舞蹈。月色」則突顯了詩人淒涼的心理狀態。
Thumbnail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辛漸的不舍之情。描繪了詩人在寒雨霏霏的夜晚到達吳地,江水與寒雨連成一片,烘托出蕭瑟淒涼的氛圍。清晨時分,詩人送別友人,目送友人離去,只剩下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邊,更
Thumbnail
溪居 唐代柳宗元 久爲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長期在官場上奔波勞碌,感到身心疲憊。終於,他被貶谪到了南方夷狄之地。作者在農家菜圃旁結廬而居,過著清閒淡泊的生活。他時而耕田,時而泛舟,怡然自得。在滁州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Thumbnail
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專題演講的簡要紀錄。歷代詩評家都將〈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視為一個整體,以詠花爲主要内容,描寫浣花溪畔群芳競放,千姿百態,春意盎然的美景,表現出詩人對美事、美境的熱愛和嚮往。。杜甫採取移步換形手法,從不同角度,從不同「鏡頭」角度拍攝七幅各具特色的春花美景。
Thumbnail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作品,描繪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座座山上沒有鳥兒的影子,一條條路上也沒有人的蹤跡,只有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滿天大雪下孤零零地坐在小船上釣魚。 不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是對人生的感悟。詩人
<自題金山畫像>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前言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五月,蘇軾獲赦從儋州北上,途經鎮江金山寺,看到畫家李公麟為他所繪之畫像,有感而作。也是在多年貶謫後,對自己一生的總評。黃州惠州儋州都是他被貶謫、流放的地方,在這三個
《臨江仙。夜歸臨臬》蘇東坡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前言 蘇東坡在「倚杖聽江聲」後,感慨到「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江水流淌聲在夜深人靜之際,聽來格外
Thumbnail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南方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被它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感動。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是個陌生人,無法充分領略這片土地的本質。道出了身在山清水秀的外地人的苦樂參半的感覺。總的來說,
Thumbnail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這首詩是從一位駐紮在偏遠縣城的政府官員的角度來寫的,他想念他住在山上的道士朋友。這首詩以其意象和象徵的運用而聞名。冰冷的縣衙、蜿蜒的小溪、落葉、空山的意象,都烘托出詩中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前言 歐陽修頌揚穎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起句即主題,末三字都是”西湖好”,例如「春深雨過西湖好」;「畫船載酒西湖好」;「羣芳過後西湖好」……而其末句,約略可想像置身湖中的情趣,例如: 隱隱苼歌處處隨;穩泛平波任醉眠;行雲卻在行舟下;疑是湖
Thumbnail
宿府 唐代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這是一幅描寫離別、流離失所和孤獨情懷的古體詩。透過《清秋》《梧寒》《獨宿》《殘炬》等象,營造出蕭條冷清的秋夜舞蹈。月色」則突顯了詩人淒涼的心理狀態。
Thumbnail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辛漸的不舍之情。描繪了詩人在寒雨霏霏的夜晚到達吳地,江水與寒雨連成一片,烘托出蕭瑟淒涼的氛圍。清晨時分,詩人送別友人,目送友人離去,只剩下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邊,更
Thumbnail
溪居 唐代柳宗元 久爲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長期在官場上奔波勞碌,感到身心疲憊。終於,他被貶谪到了南方夷狄之地。作者在農家菜圃旁結廬而居,過著清閒淡泊的生活。他時而耕田,時而泛舟,怡然自得。在滁州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Thumbnail
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專題演講的簡要紀錄。歷代詩評家都將〈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視為一個整體,以詠花爲主要内容,描寫浣花溪畔群芳競放,千姿百態,春意盎然的美景,表現出詩人對美事、美境的熱愛和嚮往。。杜甫採取移步換形手法,從不同角度,從不同「鏡頭」角度拍攝七幅各具特色的春花美景。
Thumbnail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作品,描繪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座座山上沒有鳥兒的影子,一條條路上也沒有人的蹤跡,只有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滿天大雪下孤零零地坐在小船上釣魚。 不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是對人生的感悟。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