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人絮語》愛的旁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羅蘭巴特的文字一直是讓我著迷的。

尤其在這本戀人絮語,他的文字像是風吹過臉頰,一種描述帶著尾韻。


羅蘭.巴特

羅蘭.巴特

讀過許多巴特文本,大家決定挑戰這本戀人絮語。

這不是一本容易討論的書。

Y說:這本書不是讓人想談情說愛,它是用來破壞愛情幻想的。

是的,

它拆解愛,讓你心頭一驚發覺自己的傻氣,或天真浪漫。

然而,字裡行間的巴特,用第一人稱的心情,讓讀者非常容易進入故事中。

如果你很理性很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可能會覺得他不停在呢喃…

就像一部電影裡的旁白!

可是愛情中的我們,不也是這樣不斷在心中添加旁白,幻想著故事…?

我們看到文本中的愛情,像是寫好的劇本,主角等著心愛的人來演出對手戲。

你所嚮往的愛的形態,是什麼樣子?

你想演的是什麼樣的故事?

在文中提及嫉妒,我們變得像是演 [推理偵探劇],不停地追問懷疑對方的心意與去處。明明應該是愛情故事啊?怎麼會換了劇本?

提及:我為對方感到痛苦

你知道嗎?愛人無法有同理心

原來我們想要成為愛人眼中心中最重要的一人,不能夠看著他痛苦又為他擔憂,因為此刻愛人心裡裝滿的是與我無關的一切。多麼令人悲傷!

我們以為我們愛上了誰,其實有可能是在別人的"點醒"之下,我們才意識到自己的愛。—告訴我去愛誰

讀—消息靈通人士時,

你有沒有遇過,當我們自己沉醉在愛的想像時,有某些人將秘密告訴你:對方的狀況或與誰的曖味,讓你不得不退縮,為了不傷自尊,你只能把愛收回。


是呀。愛是這樣千形百變,無法抓緊它。說變就變…讓人害怕去相信?

也許你可以看看獻辭這章節:

"語言的插曲;它伴隨著任何一件戀人的禮物,現實的或計畫中的;推而廣之,它伴隨著任何一個姿勢、或實實在在、或隱而不露。"

它使我想起一部電影:<新娘不是我>1997年, 片中Cameron Diaz為了心愛的人想聽她唱歌,明知道自己不擅長唱歌,肯定會被所有人笑,可是她為了愛不顧顏面豁出去,來個"五音不全"卡拉OK演唱!


新娘不是我

新娘不是我

<新娘不是我>劇情:

茱莉安(茱莉亞蘿勃茲飾)與麥克(狄摩穆羅巴飾)在九年前曾是一對戀人,後來愛情由濃轉淡,由情侶變朋友,兩人約定若28歲前尚未有理想對象,那兩人就結婚!這天麥克打電話來說他要結婚了,對象是一位優柔依賴的富家千金(Cameron Diaz飾)並邀請茱莉安當伴娘,茱莉安頓時發覺自己錯過了好男人,當下決定要搶回新郎…

同時會想起禮物這本書。在遠古時期,獻出禮物的同時,你也獻出你的靈魂。

愛,難道不就像是把心獻給對方?


閱讀戀人絮語,我們藉由巴特對各種愛的狀態情緒心情去描寫,就像是拆解人心一樣。

而真正陷入愛裡的人,卻往往無法自我意識到,亦無法從中逃脫。

巴特這段話說的適切:

"夜。任何一種狀態,只要它在戀人身上引發(諸如情感的、智慧的以及存在的等等)有關黑暗的隱喻,那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夜;戀人正是在那樣的黑暗中掙扎或平靜下來。 "

即使在黑暗之中,如同在汪洋中飄流的幽舟,無所靠岸。

我們需要看見一個存在,讓我們向他前行。

就像夜裡的螢火蟲,閃爍著自己的燈火,為了吸引愛侶的前來;為了得到愛,不惜用盡最後的力量去閃閃發亮。

以這段話來總結我在戀人絮語中的體悟:

"第二種夜包住了第一種夜,黑暗照亮的昏暗:「夜是黑暗的,但它照亮了夜。」

我並不想用決心、支配、分手、奉獻等—簡言之,用動作—來擺脫戀愛的困境。
我只不過用一種夜晚去替代另一種夜晚。
「讓這黑暗更黑,那就是通向一切神奇境界的大門。」"

願你能去看在你眼裡閃閃發亮的人,去追尋能照亮你的那個他。

raw-image


延伸閱讀文本: 1. 《會飲篇 》柏拉圖 2. 《愛情十三問》 薄伽丘 3. 《禮物》

ExLAB 攝影實驗室 http://atexlab.blogspot.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莉莉絲的沙龍
4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暗湧情事》可能是我看過的電影裡最適合巴特的《戀人絮語》的電影文本了(比婚姻故事更適合),所以為了致敬羅蘭巴特,請容許我一樣用去結構的方式來寫。絕對不是因為我懶。 導演在映前有說到,片中五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影子。而在片中,可以看見不同角色之間的爭論與對話。角色間的對話並不只是個體差異間的衝突,更多的
Thumbnail
《暗湧情事》可能是我看過的電影裡最適合巴特的《戀人絮語》的電影文本了(比婚姻故事更適合),所以為了致敬羅蘭巴特,請容許我一樣用去結構的方式來寫。絕對不是因為我懶。 導演在映前有說到,片中五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影子。而在片中,可以看見不同角色之間的爭論與對話。角色間的對話並不只是個體差異間的衝突,更多的
Thumbnail
法國文學家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說過,每個沉浸在愛情的人,都有如一部熱情的機器,拚命地製造符號。而約會正是戀人製造符號,定義愛情的私密儀式。有趣的是,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看電影約會」都成了約定俗成的必要符號。我們約會時看電影,那麼,有沒有想過,電影裡的人又是怎樣約會,拚命製造屬於自己的符號呢
Thumbnail
法國文學家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說過,每個沉浸在愛情的人,都有如一部熱情的機器,拚命地製造符號。而約會正是戀人製造符號,定義愛情的私密儀式。有趣的是,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看電影約會」都成了約定俗成的必要符號。我們約會時看電影,那麼,有沒有想過,電影裡的人又是怎樣約會,拚命製造屬於自己的符號呢
Thumbnail
聽說今天是情人節,西洋情人節...... 想關機時候,畫面一直跳出這訊息,回頭望上書架竟然瞥見有趣的一幕......那幾本書竟然並列在一起!嗯啊~ 人生何其諷刺呢,果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 那幾本書擺在案頭書架上也不知道是要當作裝飾品還是想要回味當年......少年的風發意氣?
Thumbnail
聽說今天是情人節,西洋情人節...... 想關機時候,畫面一直跳出這訊息,回頭望上書架竟然瞥見有趣的一幕......那幾本書竟然並列在一起!嗯啊~ 人生何其諷刺呢,果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 那幾本書擺在案頭書架上也不知道是要當作裝飾品還是想要回味當年......少年的風發意氣?
Thumbnail
始終覺得自己是個與"戀愛"絕緣的人,偏偏這時候隨手挑了本與"戀愛"相關聯的書籍,沒看還好,一讀下去不得了! 請問我是在看什麼文字符號學的書嗎???? 想要來點"戀愛哲學"腦,就來翻翻這本經典巨作《戀人絮語》! 說些自己覺得有趣的內容: 歡樂能超越慾望所見的一切可能性,你覺得呢?
Thumbnail
始終覺得自己是個與"戀愛"絕緣的人,偏偏這時候隨手挑了本與"戀愛"相關聯的書籍,沒看還好,一讀下去不得了! 請問我是在看什麼文字符號學的書嗎???? 想要來點"戀愛哲學"腦,就來翻翻這本經典巨作《戀人絮語》! 說些自己覺得有趣的內容: 歡樂能超越慾望所見的一切可能性,你覺得呢?
Thumbnail
科萊特說過:「世界上的戀愛有兩種。一種是”不被滿足的戀愛“,它會使人產生厭惡;另一種是"被滿足的戀愛",它將會使人變成白癡。」不只是戀愛,在所有關係裡面都是。
Thumbnail
科萊特說過:「世界上的戀愛有兩種。一種是”不被滿足的戀愛“,它會使人產生厭惡;另一種是"被滿足的戀愛",它將會使人變成白癡。」不只是戀愛,在所有關係裡面都是。
Thumbnail
羅慢駛顯然不是勢在必然的分享真實之對象,觀不到跟他發展關係的風向。從務實面來講,我們的共通點根基太少,甚至可能屬於兩個世界(包括思想)的人(但沒有任何嫌棄之念,真的。也希望他不會覺得我自命清高),所以就算在一起,只要新鮮感、彼此認識完了,就缺乏柴薪。我不是會依附於「習慣了」而保持在一起的人。
Thumbnail
羅慢駛顯然不是勢在必然的分享真實之對象,觀不到跟他發展關係的風向。從務實面來講,我們的共通點根基太少,甚至可能屬於兩個世界(包括思想)的人(但沒有任何嫌棄之念,真的。也希望他不會覺得我自命清高),所以就算在一起,只要新鮮感、彼此認識完了,就缺乏柴薪。我不是會依附於「習慣了」而保持在一起的人。
Thumbnail
羅蘭巴特以他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最為人所廣知,而作者之死所代表的是權威的死亡,除魅後的世界是世俗的,不再具有宗教神祕性,而在文本閱讀上所代表的上帝:作者(Author),同時在英語上與權威(Authority)具有關聯性,在羅蘭巴特的宣稱下也隨之死亡
Thumbnail
羅蘭巴特以他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最為人所廣知,而作者之死所代表的是權威的死亡,除魅後的世界是世俗的,不再具有宗教神祕性,而在文本閱讀上所代表的上帝:作者(Author),同時在英語上與權威(Authority)具有關聯性,在羅蘭巴特的宣稱下也隨之死亡
Thumbnail
羅蘭巴特的文字一直是讓我著迷的。 尤其在這本戀人絮語,他的文字像是風吹過臉頰,一種描述帶著尾韻。 羅蘭.巴特 讀過許多巴特文本,大家決定挑戰這本戀人絮語。 這不是一本容易討論的書。 Y說:這本書不是讓人想談情說愛,它是用來破壞愛情幻想的。 是的, 它拆解愛,讓你心頭一驚發覺自己的傻氣,或天真浪漫。
Thumbnail
羅蘭巴特的文字一直是讓我著迷的。 尤其在這本戀人絮語,他的文字像是風吹過臉頰,一種描述帶著尾韻。 羅蘭.巴特 讀過許多巴特文本,大家決定挑戰這本戀人絮語。 這不是一本容易討論的書。 Y說:這本書不是讓人想談情說愛,它是用來破壞愛情幻想的。 是的, 它拆解愛,讓你心頭一驚發覺自己的傻氣,或天真浪漫。
Thumbnail
愛就像是一種澆灌豢養的給予,抱持著什麼期待,就盼望自身的付出能長成所想的模樣。有時你可能愛上的「是自己幻想中的場景劇本」,而不是真實存在於倆人之間發生的好壞。
Thumbnail
愛就像是一種澆灌豢養的給予,抱持著什麼期待,就盼望自身的付出能長成所想的模樣。有時你可能愛上的「是自己幻想中的場景劇本」,而不是真實存在於倆人之間發生的好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