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筆記】2019/05/18 雲林斗六

2019/05/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雲林斗六/吉祥農場/農村基礎訪調隊(第三次)/文:林彥宇
  今天是第三次到朝祥家,預計要訪問林茂盛大哥、幫朝祥搭建雞舍。但天氣還是不穩定,早上十點到中午這段時間,下了零星幾場雨,擔心下午無法去戶外工作。幸好,在室內和茂盛大哥談話非常順利,他講得很盡興。
   每個農民都有自己獨特的田間管理方式,茂盛大哥也不例外。尤其做為一個有機農業的先行者,茂盛大哥累積的失敗經驗比別人多,也更知道如何吸取他人的經驗,嘗試開創不一樣的道路。他跟我們提到香蕉的種植技術。香蕉的莖會長出側芽,越靠近土地的地方,養分就越豐富。農民為了保留主幹的養分,會將側芽砍掉或是移植到其他地方,但這種方式往往不能根除側芽,因為他們沒有將芽的生長點去除,是以養分還是會被新長出來的側芽吸走。這時候他的朋友介紹一種工具,不要使用鐮刀,而是自己特製的工具,一個管徑由小而大的管子,開口磨成鋸齒狀,如此一來能夠完全去除掉芽的生長點,事半功倍。
   香蕉葉中間的芯也很有功用,榨成汁可以當作洗劑使用,是一種天然環保的清潔劑。為此茂盛大哥搬出多年前買的蔬果榨汁機,那是前一陣子養生流行,他為了打胡蘿蔔精力湯買的,但後來發現每天每餐都要打,忙碌的自己根本無法常常使用,遂堆放在倉庫許久。以前想到的方法,現在拿出來用;沒有利用到的工具,現在拿出來用。這是茂盛大哥的哲學:不浪費、搞創新。
   他也談到「食物主權」的問題。他問我們,糧食如果不從自己的土地供應,難道要仰賴進口嗎?進口的東西真的可靠嗎?美國前陣子派兵到中東打仗,時間一久可能會引發本國國內的糧食危機,所以他們還會持續供應糧食到世界各地嗎?再者,別人生產的食物品質不能把關,往往當作商品買賣,這時候就產生「食物不安全」的疑慮。
   回來看我們國內,他指出,種種政策是計畫性滅農的歷程。讓糧食仰賴進口,除了供應不穩定和食品不安全以外,更是將我們的食物主權交出去。到時候就要「一棟樓房換一隻鵝」(台語)。意思就是,戰爭時刻很緊急,樓房的價值已經不重要,人們最需要的是能夠填飽肚子的東西。
   還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茂盛大哥對於土地和糧食的愛護。他說二十年前種植有機地瓜和台南農改場合作,那個時候就覺得大家對待食物的方式很有問題。地瓜從採收到搬上貨車、載到集貨場、送到清洗加工的地方,為了追求效率,早就已經被碰撞無數次,根莖類的東西外觀可能沒有太大影響,但內部的化學物質已經發生轉變。
   回顧自己種植有機二十幾年的經驗,茂盛大哥說,最重要的是田間管理和磨練。他謙虛地說,「這就像是我使用電腦不純熟,因為我不常使用一樣」。他跟我們分享的,都是他自己嘗試過、失敗或成功的經驗。有機農法需要嘗試和親身經歷,農夫一定要時常到田間進行觀察,才有辦法對病蟲害或氣候變遷做出即時的回應。
   下午吃過飯以後,茂盛大哥帶我們去附近的有機田進行觀察。這塊田地是雲林縣政府租給有機農民的,用契作的方式來生產高麗菜、玉米筍、毛豆等作物。茂盛大哥種的是馬鈴薯,但他卻坦承,自己從寒假到現在都沒有進來過一次,因為這塊田地的狀況太糟糕了。當時,縣政府派怪手把土丘往排水系統的另一邊堆,形成由低到高的地勢,根本沒辦法進行排水。灌溉系統也不方便農民使用,常常需要打電話去申請「加壓」,難道不能像家裡的水龍頭一樣,打開就有水嗎?
   田地的排水是一個觀察重點,草相和作物的健康狀況,也是茂盛大哥常常掛在嘴邊的議題。在毛豆田,他一看就知道雜草和毛豆的比例,可以判斷今年收成會不會成功,而且他很堅定地說,雜草不是完全無用,它可以幫助作物的根吸水,腐爛之後當作有機質,是有機農夫的好夥伴。
【後記】
  這回除了和茂盛大哥聊天,把自己當作一塊海綿,盡情地吸收農業知識以外,也要對朝祥提出來的方案提出一點想法。朝祥認為,過去的訪調鑽研在農民的生產方式,對於細節的刻畫鉅細靡遺,但我們之中有些人畢竟不會成為農夫,因此這些訪調的成果,往往就是一種詮釋或是主張,並沒有太多實踐的成分。對我來說,確實需要做此反省。當我們把農民的話當作聖經來傳授,卻未針對各個農法進行嘗試和比較,我們的書寫是相對不負責任的。
  這個部分我們可以採納朝祥的建議。除了認識農民的生產過程,也要了解他們和市場的關係:如何行銷?如何回應消費者的期待?換言之,是一個比較整體的角度來看待。以茂盛大哥來說,他曾在雲林三小市集和興大農夫市集擺攤,但為什麼他後來選擇後者?問題可能不只出在銷售/營運模式,更是他的家庭狀況、他的生產選擇,乃至於他對土地利用的思維,有好多好多因素需要考量……。
    東海人間工作坊
    東海人間工作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