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筆記】2019/05/25 南投埔里

2019/05/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南投埔里/籃城社區/榖笠合作社/課堂參訪 / 文:林彥宇
今天是「鄉村研究與社會調查」這門課的校外參訪。我們拜訪南投埔里的籃城社區,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感受台灣農村的現況,並與當地青年所組成的「榖笠合作社」進行交流。在前文,我不打算交代太多個人想法,只努力把發生的事情描述清楚,講過的話再講一次(田野筆記的用意)。至於問題意識和一些啟發就補在文章後段。
早上我們到陳老爹的筊白筍田幫忙。他準備了很多套青蛙裝和手套,囑咐大家換上,之後就交代田間工作的注意事項。首先是福壽螺,有些人大概沒有真的看過福壽螺,所以對於把螺捏爆的這個動作,驚呼連連。接著他說,這塊田地一直維持友善耕作,從承租之後就再也沒有撒過農藥,環境和生態維持良好,有很多蛇類、老鼠和鳥類在此活動。我們這次的工作是去除田中的有害雜草-水丁香-這種草常作為中藥,具有利尿的效果,但是長在筊白筍田中,把作物的養分吸走,快速生長的藤蔓也造成農民採收不易。於是我們分成三組,有的人下去筊白筍田拔草;另一組在田埂路上接、裝箱搬走;第三組人操作割草機。
沒有實際下過筊白筍田,不知道作物的生長狀況,如何受到病蟲害侵蝕。在拔除水丁香的過程中,我實際看到水丁香的藤蔓纏繞在筊白筍身上,前者強壯的根系,把泥土緊緊抓著,想必也會造成農民很多困擾。更危害的是其驚人的生長速度,聽說可以長到兩公尺高。我們十幾個人負責的田區,花了將近半小時去拔,才拔除其中一小部分。對於陳老爹而言,這是每天要面對的難題,如果病蟲害的問題沒解決,產量就會受到影響,收入因次不穩定。
工作告一段落後,我們到田邊清洗工具和身體,並享用農民準備的鳳梨冰茶。這時候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問陳老爹一些問題:「在田裡工作的時候都在想甚麼?」他回答:「大多時間都在放空。」如果想得太多,擔心和壓力反而會讓農民裹足不前。而且對他來說,農業不只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他調劑生活的方式。他說:「我喜歡在田裡工作,因為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做事,這比較符合我的個性……我也喜歡邀請別人來田裡幫忙、體驗農事,田裡需要大家的歡笑聲。」
中午到籃城社區的社區廚房吃飯,由當地志工幫我們準備飯菜。這個空間非常特別,由竹子打造而成,有公用廁所和籃球場,適合老人小孩的休閒活動。對面是社區活動中心,所以「課程結束就到這裡吃飯,不要回家配電視」(賴大哥說)。在我們用完餐之後,有一個自由時間可以逛逛社區,有的人去籃城書房看書、喝飲料、和遊客聊天;有些人就在餐館休息、睡午覺;我自己則走到附近的一間宮廟,看有沒有人可以聊天,但沒有遇到。
下午賴克祥大哥帶我們到社區走走,他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農民,在社區每一個角落都有可以述說的故事。譬如活動中心外的一塊石碑,他說「為什麼要刻上捐款人的姓名?因為這樣後代子孫就會感念、繼續為社區付出」。我們看來一個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賴大哥卻有他獨特的詮釋方式。從大哥的口氣中,也可以發現到他對歷史和文學的熱愛。隨興地唱一首詩詞,內容是農民插秧時,水田中映著藍天白雲,而農民的動作要後退,避免踩到秧苗,做這件事情的同時,工作進度卻是往前的。看到壁畫上的字,就鼓勵我們學生用台語唸唸看,再跟我們解釋這些儀式的作用。古典美學、農村美學、台語美學,集眾多才華於一身,賴大哥看來是一個非常享受農村生活,且能從中玩味出一番收穫的樂齡長者。
課程來到尾聲,我們聚集在籃球場討論一整天的收穫。守禮給我們一些方向:除了從當天的體驗中抒發感受,也可以從長時段(long duration)的視野,提出農村的價值、未來會遭受的挑戰。我比較有印象的幾個議題是從宗澤的回答中得到。
第一個是筊白筍的發展歷程。最早是農民陳敢當在水田溝渠旁發現這種神奇的作物,有一說是被鄰居盜採,拿去大規模種植;另一說陳敢當無私分享,把筊白筍分享出去,但不論如何,埔里的筊白筍成功接上國內「夏季較少蔬果」的市場趨勢,並且在WT0國內稻米外銷出口失利,農民尋求轉作的這個脈絡之下,變成重要作物。
第二個議題是農村缺工。在當前的地方創生架構中,最急迫需要解決的也是人口問題。而日本在這個問題的解法上,提出假日農夫、青年貸款等援農方案,目的是讓非農村的人和當地產生連結,透過實作和參與,鄉村成為一個豐富的文化場域,不只讓人體驗生產過程,更是連結到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脈絡。這些聽來都是多麼美好,但是台灣缺乏一個比較整體的反省,只在方法上模仿日本是不行的。
第三個議題是三級產業的串聯。過去我們說的,農民是一個企業經營者,把理性和自我剝削發展到極致。這個態勢會持續發生嗎?對於新時代的小農而言,他們自己就有條件成為一個完整的產銷體系,在生產上堅持友善耕作,在加工過程堅持公平利潤,甚至在農民市集上,和消費者面對面溝通。因此,最重要的就是確保這個產業供應鏈的平衡,在前端生產需要政策獎勵、風險評估;農民要夠做的不是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而是根據他們對於土地的觀察,找到最適合的利用方式。
在籃城社區,榖笠合作社想要打造一個農村青年網絡,總是面對到理論和現實層面的各種問題。針對同學的問題,宗澤回應道:「只要土地還在,就有希望。」、「如果產品不只是進入市場,農村應該是一個很富裕的地方。(糧食供應和人際互動上)。」他也提出,「對於有辦法論述自己的農民而言,網路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最後是一個關鍵的提醒,「城市和鄉村並非兩組對立的概念,兩者呈現互相依賴關係。因此重點是如何面對公平和持續性的議題,達成一種/多種動態平衡。」
【補述/問題意識】
埔里和台中雖然車程僅一小時,周遭景致卻有非常大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恰好是台灣從工業化轉型以來,所經歷的種種,包括農地上的工廠、水稻田和經濟作物的比例、高速道路的開發等。每一項都可以當作重要議題。當我們以一種近身觀察的方式,會發現其中隱含著許多細微、日常的互動。但這種方式又不至於使我們流於表象的觀察,還是必須要回應迫切的、結構性的問題:我們這個世代面對的是一個甚麼樣的台灣農村?而農村能夠提供年輕人機會和舞台嗎?
事前老師做了非常多準備:和我們一起閱讀他人的民族誌、介紹埔里的地理空間、提供一個不同於城鄉對立的理論架構,有助於我們進行田野參訪。讓我想到守禮常講的一句話:「我們受過的理論素養,決定了我們可以看見什麼,也決定我們看不見什麼。」
過去的教育把鄉村視為落伍的、有待進步的地區。但事實上,鄉村不論在生產、生態,乃至於生活的各層面,都有其重要價值。這些價值必須靠我們去接觸和認識,並透過論述與實踐,才能彰顯出來。當然,這不是一種化約式的宣稱,農村仍有其困境需要面對。只是,我們應該抱持什麼心態去面對?
社會結構的問題,需要長時期耕耘、不斷地溝通,才能產生一點點改變。而當下我們如何在農村討生活?(現實層面)如何設想十年、二十年後的台灣?(認識層面)如何可能挑戰政策的矛盾?(手段層面)當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腦袋要是清楚的、思考要是敏銳的。我覺得這趟旅程給我的感受大致是如此。
    東海人間工作坊
    東海人間工作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