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5年一名三歲男孩伏屍海灘嗎?為了躲避敘利亞內戰,男童艾倫命喪土耳其沙灘。那張照片震撼全球,一時之間憐憫及義憤翻江倒海而來,大家信誓旦旦都想要做點甚麼,但是戰火至今仍未畫下終止符。
另一種悲劇也發生在沙灘:2017年挪威發現一隻柯氏喙鯨擱淺沙灘致死,害死鯨魚的元兇是幾乎塞滿整個胃的30只塑膠袋,2018年在高雄不治的虎鯨胃內也發現18只塑膠袋,這類被發現的案件已很可觀,實際數量恐怕難以想像。
一個孩童逃難溺斃可減少幾顆砲彈?一些動物被塑膠害死可減少幾件垃圾?這些生命的代價值多少?層出不窮的類似畫面總是引起世人的關注,無奈慘劇依然持續上演,似乎沒有人需要負責,更沒有人能喊卡,悲劇演多了久了是否反而讓觀眾麻木或疲乏。
公視紀錄片《
與海豚的約定》有一段旁白為這些海洋生命哀悼:「大海無疆,行者自在來去,沒有應該被禁錮的靈魂,也沒有應該被剝奪的生命。」被垃圾撐死的鯨魚、橡膠圈綑綁多年致死的小海豹、廢棄漁網困住海龜也窒息珊瑚……這些都是不應該被禁錮的靈魂、被剝奪的生命。
專家估計大海的塑膠垃圾量目前已達1億5000萬公噸,約為魚類的1/5;推算到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重量將大於魚群。
有高達八成的塑膠垃圾最終會流入海洋,嚴重摧殘海洋生物的健康,經過食物鏈的循環,尤其是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最後人類還是吃回自己的肚子裡。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廢棄物流進海洋,這像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與入侵,而海洋毫無抵禦能力嗎?大海的逆襲恐怕讓人類更無力招架!2018年侵襲中國廣東與港澳的山竹颱風,路面積水消退之後,放眼望去盡是垃圾滿地,大海「退回」人類的垃圾令人觸目驚心。
山竹颱風掃過香港,把民眾倒至海裡的塑膠垃圾全吹上岸,令人怵目驚心。(路透)
圖文來源:《中時電子報》
為海洋反撲的還有水母大軍,揭竿起義般對人類廣下戰帖。大量的僧帽水母近來攻佔澳洲東岸各大觀光海灘,許多遊客戲水時被螫傷,形成嚴重紅腫與針刺般劇痛,疼痛感甚過被蜜蜂叮咬;毒素甚至可入侵淋巴結,毒刺更會引發過敏導致發熱、休克並傷害心臟和肺部。致死案例雖不多,但足以令眾多遊客對海水卻步。另外,在澳洲北海岸也不斷發生伊魯康吉水母的叮咬案件,色澤透明的伊魯康吉水母在水裡宛如隱形殺手,牠的毒性更致命。
美國的海洋科學家裘莉貝瓦(Juli Berwald)解釋了水母劇增的因素:水母的爆發反映出一個生態系的運作失常,除了水溫變暖促進水母大量繁殖,人類過度捕撈鯊魚、劍魚、鮪魚、海龜等導致水母的天敵減少,以及海洋汙染下的磷和氮造成水母最喜愛的「優養化」環境。
大量的水母不只威脅旅遊業,對漁業和電廠的危害也不容小覷。永遠吃不飽的水母吃魚苗及浮游生物,也和魚爭食,水母和魚群如同蹺蹺板的兩邊,水母爆增代表著魚群數量減少。另一場「恐攻」針對發電廠,高達數噸的地中海水母在2018年入侵以色列海德拉的火力發電廠,堵塞海水過濾孔,電廠因無法有效降溫而造成發電機損壞。無獨有偶,近年來日本和蘇格蘭核電廠都有過類似災情,嚴重時可導致電廠關閉。
海洋如母親般滋養人類,人類應回報大海,
萬物始能和諧共存、生生不息。
有一艘船曾經許下回報大海的宏願,2018年9月「海洋吸塵器」實驗船從舊金山啟航,它利用600公尺長漂浮器並連結3公尺深濾網做出海上漂浮柵欄,柵欄藉由洋流及風的推前,來攔截浮於水面的塑膠垃圾。原本的偉大目標要在五年內清除太平洋一半塑膠垃圾,但是很遺憾地,短短四個月不到即宣告失敗。
為海洋而戰,從陸地阻絕垃圾流入海洋,應該是最主要的戰略。澳洲政府從2017年開始,在各城市都的許多排水口安裝河口巨型網阻攔垃圾,濾網可重複使用,收集的廢棄物也可分類處理,不僅改善了垃圾汙染,也節省大量的清理成本。
然而,在台灣的地球好公民善盡了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之責,卻拜地方政府消極管理之賜,不肖業者竟然一概棄置於農地工廠
。《蘋果日報》在2018年耗時四個月深入調查,將GPS裝置藏匿在回收物內,投入清潔隊回收車,全程定位追蹤回收物流向,揭露了這個行之已久的惡劣行徑
。
在人類的踐踏下,海洋與陸地可謂難兄難弟。
這些鼠目吋光、貪財無道之輩,宛如人體身上的息肉,要守護地球,必須先消除這些有害的贅肉。在經濟發展的洪流裡,在追求財富的巨浪下,人性能為環境守下幾吋清水淨土,關係著後代子孫的健康幸福。過去有一句話:「這一代的努力,都是為了下一代的幸福」,但是看著源源不絕的垃圾,比較真實的似乎是:「這一代的消耗,都是留給下一代的煩惱。」
「冷漠是幫兇!」減塑、節制消費與不亂丟垃圾,每人每天都可以救救地球。不可能改變所有人,但至少從身邊幾個人影響起,你我稍微改變習慣,海洋的生態浩劫曲線才可望轉彎。
「一個地球」是全人類的「共識」,有品味的生活應該是走在環保的路上。
面對大海的逆襲,「減塑才叫潮」可以是一件有風格的好事。
感謝《思想坦克》刊載於201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