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流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接待了一位中國廣東來的女生,她是一個老師,除了去年以外,每年暑假都會來台灣玩。
每次來台灣都有種回到家的感覺,她說。
因為自由是每個人的家。
前面我們聊到關於中國政府以及住在那裡的人,她說,我跟他們不一樣,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每個月花一點錢翻牆,可精彩了。
那你怎麼看待香港人現在的處境呢?
她原本輕鬆的表情出現微妙變化,彷彿一陣微風吹過整片金黃飽滿的稻田,她原本含笑帶愛凝視著遠方,也就是台灣,風吹過後她微微低頭說,
怎麼樣都可以,只要不造成其他人的困擾。
罷工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是的,她說。
如果沒有擁有過,不會知道失去的感覺。香港正在失去,而他們不願意放棄。他們應該做了最壞的打算。
她點點頭,我無從知道此刻她是什麼想法,別人的最壞打算會是她僅有的選擇嗎?
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為了捍衛心中的價值,底線在他們心中。我們無從過問。
然後我們開始聊別的。
中國這個月開始禁止人民來台灣玩,你是怎麼進來的?
她忽然來勁,抬起左手臂給我看。
說到這個,我今天才剛去診所打了一針。當天聽到消息我趕快連絡台北在旅行社工作的朋友,辦了醫美簽證,先搭車到澳門,再飛到台灣。你剛剛看到的是我的護照對吧?!因為不能申請通行證。
哦!原來她為了感受回到家的感覺,費盡心思,花了一番功夫跟精神啊!
不知道台灣人出國玩回來,在機場時有沒有回到家的感覺呢?
上次我有這樣的感覺是從澳洲流浪回來,流浪的意思是,去遠方一段時間,感受及體驗未知,然後回家。
人無法一直流浪的。
回家後,你花了點時間讓那段流浪變成真實的能量,然後與你密不可分。
有人說流浪是找自己,是跳脫世俗,是充滿勇氣。
都是啊,流浪不過是找到回家的路,那個家就是你在的地方,由你的心發射出去,這個家充滿未知,你每天無止盡的在這個家探險。
直到你再次踏上旅途,再次流浪。
廣東的女孩說,領導們做了很多不對的事,真的不對,她加重語氣。
他們不准我們講廣東話,你可以想像嗎?一個爸爸媽媽都是廣東人的家庭,他們跟小孩不講廣東話。
他們說那是方言。
那不對,所謂方言是只有在一個特定區域,某一小部分的人使用的語言。
廣東話不是,它的英文叫做Cantonese,你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你到美國紐約的唐人街都聽得到廣東話。
她的語氣如此堅定,這是一種自我認同,是對家還有家裡說的語言的一種本能保護。
avatar-img
5會員
2內容數
黃豆加水變豆漿。豆漿凝固變豆腐。豆腐花是做豆腐時,拿掉限制邊界後的產物。來自海邊咾咕石縫的鹽滷,此時正在南部客莊吃著豆腐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臺灣女生疲憊生活的壓力,於是選擇到加拿大尋找全新的開始。文章描述了她在加拿大的適應過程和新生活的體驗。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對於長年住在國外, 一年回台灣1〜2次的我來說, 其實有點搞不懂我回台灣, 究竟是「回家」還是「出國玩」。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還很有新鮮感, 休假就喜歡到處跑, 但日子久了, 加上疫情期間生活變成三點一線, 家裡, 公司跟超市。疫情期間不方便約朋友出門的情況下, 三年沒約了也變得不太好約, 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臺灣女生疲憊生活的壓力,於是選擇到加拿大尋找全新的開始。文章描述了她在加拿大的適應過程和新生活的體驗。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對於長年住在國外, 一年回台灣1〜2次的我來說, 其實有點搞不懂我回台灣, 究竟是「回家」還是「出國玩」。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還很有新鮮感, 休假就喜歡到處跑, 但日子久了, 加上疫情期間生活變成三點一線, 家裡, 公司跟超市。疫情期間不方便約朋友出門的情況下, 三年沒約了也變得不太好約,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