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志願

15的志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5歲的他坐在補習班的教室裏

為考上好的志願,每晚一天比一天

更加努力解題

承師長、父母期望,每夜晚些回家

雙腳設置在夜間轉動,命運彷彿沒有盡頭

踏板的一端連接著俄羅斯輪盤

前進、向前進,夜晚的路燈總是昏暗

街道很長,所以還有遠方

他渺小,如一顆鋼珠

掉入無明宇宙

 

那年她也十五,在冰冷的水上漂浮

像一本寫到一半被拆散的筆記

好幾支電筒照著她的軀體

每個夜晚思考這社會選考的題型

在課本、參考書裏找不到的解法

難以回答的人紛紛上街

而解答和老師們

以催淚彈、步槍、警棍………

一再讓孩子們晚些回家

一週又過去

煙幕回到媒體的眼前

讓幾張照片吸取年輕的血液

張貼在布告欄上

前進、向前進,只能站在

一個讓世人必須看見的位置

望向天空:「會回來的。」

有人不再控訴、呼告,有人哀禱

留下呼吸過的文字

往黎明升起也沒有陽光的地點出發

像深入了地道眼前昏暗

苔蘚總是出現在莫名的地方

時間很短,痛苦與亮光存在一瞬

任憑死亡凝視天空好幾次

好幾次志願下水了

在夜裡泅泳

尚未離開淤積的泳池




圖片來源擷取自香港蘋果日報

圖片來源擷取自香港蘋果日報

 



如果你曾年輕。

如果死因尚未查清...

如果還有明天,

我們剩下什麼選擇?


  這首詩寫完之後,想想自己15歲時的生活,倒吸一口氣,看了臉書的動態回顧,發現10/11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女童日,每年倡議的主題不一,台灣也有人推行這一天是台灣女孩日。人生中斷,有些人沒有繼續長大。香港的情況,已超乎我的想像,跨越人道的界線,香港的詩人朋友說,這則新聞有如台灣的白色恐怖時代……。



有些人來不及長大(香港反送中義士自殺與被自殺名錄)

國際女童日

2011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66/170號決議,宣布每年的10月11日為國際女童日(英語: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這一主題日確認女童的各項權利,希望為女童提供更多的機會,並提高全世界對於女童面臨的不平等待遇的認知,以期提高女童在教育、醫療、營養、法律和安全方面的待遇。

2012年 結束童婚 Ending Child Marriage

2013年 為女童教育創新 Innovating for Girls' Education

2014年 賦權少女,終止暴力循環 Empowering Adolescent Girls: Ending the Cycle of Violence

2015年 女青少年的力量:展望2030年 The Power of the Adolescent Girl: Vision for 2030

2016年 可持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2017年 培力與賦權女童 EmPOWER Girl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rises

2018年 與她同行:幫助女童培養工作技能 With Her: A Skilled GirlForce


     動動手,有些我們能做到的事


   持續支持台灣與世界各國建交連署活動


   訂閱支持願意報導與追查暴政新聞的媒體


   支持《催淚之城 The City of Tears》一部關於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紀錄片




avatar-img
Cidal的沙龍
27會員
33內容數
本專案預計以原住民議題與生活書寫。 阿美族人相信祖先是渡海而來,為感謝海神護佑祖先而有海祭。 北部南勢阿美稱之為Milalikis,海岸阿美則稱Misacepo’,又因各地區舉行時間不一,大致在六至八月之間。以及部落地理位置散佈台灣各地域,而有海祭或河祭之稱。 預計2023年出版結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ida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創作最難的,從來都不是有沒有靈感。 大學時候寫作的同學見到我,無論是現實還是網路上,還是會跟我說靈感這兩個字。 我總是回應,有沒有每天在寫字練習才是一個大問題。 寫作11年後,我終於出版了第一本上市詩集:《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
——聞警政署新版獵槍辦法意圖禁絕族人使用獵槍及打壓狩獵文化。 拉開弓弦 滴一顆音符 落入闃暗的礦井 遠山哨鳴 歌者的夜惋 浮著一片雲翳 弓矢在骨肉之際 繃緊身軀 像要把一根肋骨抽出 如我欲山行 提起一把獵槍 我不製造母性 以尋找謀生的手段 對準遠方樹葉間的縫隙 像是你將踏上電扶梯 我的雙腳也正在不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一直有如伏流中的砥石,而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及其相關經歷的被看見,只有河底沙般隨時代被洪流淘去,留在世人心中的或許所剩無幾,或者沉沒再沉沒。 得以想見此部著作的完成多有不易,但不能想像向受難者後代探詢家族哀痛的過程有多少的掙扎。
創作最難的,從來都不是有沒有靈感。 大學時候寫作的同學見到我,無論是現實還是網路上,還是會跟我說靈感這兩個字。 我總是回應,有沒有每天在寫字練習才是一個大問題。 寫作11年後,我終於出版了第一本上市詩集:《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
——聞警政署新版獵槍辦法意圖禁絕族人使用獵槍及打壓狩獵文化。 拉開弓弦 滴一顆音符 落入闃暗的礦井 遠山哨鳴 歌者的夜惋 浮著一片雲翳 弓矢在骨肉之際 繃緊身軀 像要把一根肋骨抽出 如我欲山行 提起一把獵槍 我不製造母性 以尋找謀生的手段 對準遠方樹葉間的縫隙 像是你將踏上電扶梯 我的雙腳也正在不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一直有如伏流中的砥石,而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及其相關經歷的被看見,只有河底沙般隨時代被洪流淘去,留在世人心中的或許所剩無幾,或者沉沒再沉沒。 得以想見此部著作的完成多有不易,但不能想像向受難者後代探詢家族哀痛的過程有多少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