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國家內裏的伏流與刺點——淺談《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3年2月2 8日二二八刊於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一直有如伏流中的砥石,而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及其相關經歷的被看見,只有河底沙般隨時代被洪流淘去,留在世人心中的或許所剩無幾,或者沉沒再沉沒。
得以想見此部著作的完成多有不易,但不能想像向受難者後代探詢家族哀痛的過程有多少的掙扎。關於原住民與二二八的關係,在過去幾十年的國民義務教育中幾乎隱形,原住民在體制中不被看見,又不知如何發聲,難以與現今社會言說的議題仍然有許多,而從歷史研究開始,固然是緩慢的,卻也是重要的基石。蒐整不易是必然,過去國民政府掌握的歷史檔案才正要開始鬆動重重機關,此部書籍挖掘的歷史骨血是未能說盡的一角,不能完全的展現黨國時代原住民各族生活與族群發展所遭遇的困難之全貌,但必能視為一種開始。
此書蒐羅部落治理、番童教育、保密局檔案等重要相關文獻,以及記錄謠傳部落藏匿日本人與共產黨員、1940年代後因國家力量刊登的扭曲原鄉傳俗的相關報導文章,亦能發現許多與原住民族當代議題呼應與差異之處(姓名回復、槍械使用),「事件」一直以來都是歷史上的「刺點」,未被解決的問題必然會再度上演。
原住民族在諸多外來政權進駐島史的遞嬗中存活,「海洋史觀」一說興盛的當代,祖先是否曾想過在未來會被提起?那不被視為重要的過去,在提倡「真相和解」的解殖風氣中緩慢被看見,族人是依靠什麼撐過文化掏空與生活文化被限縮的時間?我們必然不得以全知,只能小心翼翼地輕聲詢問,無名先輩的勇與苦身後串接的性命、家庭中,是否也是位有血肉體感的常民背影。
研究者考察當時受難者的檔案,找到現今仍存的族裔後代,令我好奇起究竟是如何得知早已因歷史因素遠離部落、大隱於市的族人去向?又如何探問慘痛過往,這些都不是三言兩語一時半刻能夠言盡的艱難,讓人再度想起國家剝奪的「原本人生」亦是消滅部落文化的過程。讀者以及置身於事件外的人,如我者也不過是觸碰到所謂「歷史現實」相關人士的過手資訊,在歷史檔案被隱匿的無限空洞中,悲歡離合更加之上的悲愴豈止數則故事罷了。不禁又要問起,缺席的加害者又身在何方?
現今資訊爆炸,在歷史隱藏與扭曲造神之下,殖民痛楚深植在幾代族人心中與日常,而相同的歷史卻漸漸於世人所淡忘。此專書必要之處,是在困難之中找一把尺,帶我們度量「當時代要求原住民族要擁有原住民族的樣子時,沒有看見被奪去的多少籌碼」,以及「國家化」對於部落文化的影響與殘酷。
黨國時期延續日本人統治山區各部落的方式,體制的轉變再轉變對於民族的精神狀態其損害不可忽視。近年看見有許多對於轉型正義議題以統獨立場先行的討論,我亦時常感受到「漢民族已經遺忘自己的祖先在台灣曾是殖民主體」這件事,又有誰問過「早先經歷亡國」的原住民各部落,以及早已離散,或者經常往返城鄉的族人:什麼是「族人想要的未來」?而不是「國家想要原住民扮演的角色」。必須思考如何處理隱太久的傷痛,及其所造成當代原住民族生存安全與大環境相較缺乏與落差的狀態,制度層面上,身心健康有太多需要正視解決的課題。
在面對中國談論侵略主張時,以國族主義去談台灣的歷史正義時,強調原住民族的角色,不該是從黨國內鬥到跨島轉移的權力角鬥去論述。在思考夾在狹縫中奮力呼吸的原住民族群的生存的問題,其所面臨居住、維生樣態轉變(集團移住),雖然不是西方列強以「戰爭、掠奪、種族滅絕」的殖民方式,而是因為移居台灣、原漢通婚、資本進駐等生活圈交疊影響,隨時代慢慢改變後代。不少軍官或特務以「救國團」、「山地服務隊」等名義受領國家派駐至部落的任務,開始監視、學習部落中的權力運作,以便滲透、掌控部落的權力與集體意識,同時配合公家機關外來知識系統的進入限縮了族人的生存條件,更容易進行反動操作,以共產黨同路人之名加罪於族中知識菁英,破壞部落團結的向心力。「標籤」、「歧視」、「剝奪資產」、「牢獄的恐懼」禍延後代。
我認為轉型正義不太是「是否要忘記族群仇恨」的問題,反而是要去提問:「誰又有資格被寬恕?」,並審慎的去梳理國家造成的歷史創傷,梳理過去政策制度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壓抑,以及不合時宜的舊有制度對於現存族裔後代生活條件的影響,重點不在於挑動族群之間的對立,以及挑戰主流這麼簡單的問題。假設今天漢民族如果是台灣的原住民族祖先的後代,同樣也會遭遇政權掠奪下的族群毀滅的政治操作,所以不該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去直接給予種族標籤,而是從這部書中的真人實例去思考原住民族後裔是如何因為日治時期與「黨國體制」而成為「隱藏的、非典型的原住民」?思考現今許多政策與法律上對於原住民族文化延續的不利,將是探討國家歷史之不義,必須從內裏被翻到外側最重要的刺點。
2022年12月,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舉辦的「加害者缺席下的轉型正義」系列講座中,謝若蘭教授談「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時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台灣原住民族長期被看待成必須傳統,且無法走入當代,像是被放在一個『傳統真空包』中,對於國家社會發展上有一種格格不入,或有時候不符合刻版想像的狀態。」這類的凝視問題,彰顯社會不夠友善文化復振的社會風氣,亦是轉型正義尚待努力的層面。
以我的認知而言,書中提及「日治時期第一代原住民族菁英展現的能動性,啟發戰後原住民族群的自覺與行動,勇敢承擔及串連斷裂的歷史責任」,這一段所提及的能動性,讓我思考族群想望與傳統守護家園價值的連結,而非對於國家忠誠的奮進。該如何藉由史料釐清國家體制在過去對於個人與族群所造成的傷害,並重新建構情感記憶的認知與認同的支持系統,才能再更上升至對族群文化驕傲的建構,皆是尚待務實處理的問題。
假設「國家的概念」未曾進入台灣,何必特別去強調原住民的「原住性」呢?又何必在現今談及原住民族與二二八的關聯,制定所謂「泛稱」、「統稱」又是因應誰所需要?族群為國家核心,大社會必須重視「族群的傷,歷史會記住。」若政府無法比原住民族更戮力面對民族深層問題,共好的社會發展必然會面臨窘境。
社會必須鼓勵實踐思維轉型,政府必須面對制度更新,學界積極解析被隱蔽的不義,結合智慧與科技解決不平等的現況,所謂歷史必須趨近於真相,我相信這部書也有這樣的用意。我不害怕隱藏與消逝,而是消逝中帶有不正義的成因,隱藏帶有被原諒的惡意。
(2023年2月2 8日二二八刊於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簡介
嚴毅昇
阿美族語名字Cidal,多族裔身分者。
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平台網站計畫 兼任助理
原漢混血第三代,文字寫作者,曾獲原住民族文學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33內容數
本專案預計以原住民議題與生活書寫。 阿美族人相信祖先是渡海而來,為感謝海神護佑祖先而有海祭。 北部南勢阿美稱之為Milalikis,海岸阿美則稱Misacepo’,又因各地區舉行時間不一,大致在六至八月之間。以及部落地理位置散佈台灣各地域,而有海祭或河祭之稱。 預計2023年出版結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ida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Siraya與Kebalan還沒走到石坑山 海岸一直往山的東側靠過去親吻太陽的臉 天晴時,西邊的山崖秀出白髮 猩猩露出顏面的深邃 溪流是牠在雨中洗澡流下的水跡 一顆顆單石與石輪鑲嵌在村落矮房與石墻中 遺留古時候殘存的記憶
「外部落份子」為何? 「外部落份子」這個概念是由同場講座的泰雅、布農混血詩人黃璽發想的,與黃璽經過兩天兩夜斷斷續續討論後,加上後段「文藝環境的互動關係」作為講座的兩個討論核心,各自分享創作經驗與混血身分的成長路徑上遭遇的問題,以及對於原住民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以及台灣社會與原住民族之間產生的問題。
Cidal /嚴毅昇(本文原刊於《鳴人堂》) 《原住民身分法》憲法辯論後,過了兩個月的時間,在4月1日大法官宣判系爭規定是否違憲以前,又發生了兩件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事件,其中一件是凱道部落「原轉小教室」在2022年3月13日時,遭台北市政府工務局以《台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第13條為由,要求在期限前
自《原住民身分法》規定之議題延燒以來,司法院大法官就《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是否違憲進行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我認為最大的癥結點大抵聚焦在以「漢父原母的家庭生活、文化狀態與從姓」去判定婚生子女是否為「真正的」原住民,並且原父比其原母之子女更容易取得原住民身分、傳承文化,為此我感到不太平等且不認同。
巴大雄的歌確實把很多「標籤」給帶出來,但就是沒有討論那麼深入且直覺,而且他是走詼諧路線,很難嚴肅的討論議題。 剛好他有原住民身分,大家就會先有疑問,這是不是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是不是原住民對性別議題就比較放任、放縱?比較開放?我認為那是巴大雄「個人對表演的選擇,不是原住民族全體的責任。」 其實原
在改姓母姓以前,其實對於自己的認同十分搖擺。在上幼稚園以前住在父輩這邊的老家,曾被一些鄉下人罵過「番仔」,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與憤慨,所以後來我有一段時間認同比較偏向媽媽這邊。
在Siraya與Kebalan還沒走到石坑山 海岸一直往山的東側靠過去親吻太陽的臉 天晴時,西邊的山崖秀出白髮 猩猩露出顏面的深邃 溪流是牠在雨中洗澡流下的水跡 一顆顆單石與石輪鑲嵌在村落矮房與石墻中 遺留古時候殘存的記憶
「外部落份子」為何? 「外部落份子」這個概念是由同場講座的泰雅、布農混血詩人黃璽發想的,與黃璽經過兩天兩夜斷斷續續討論後,加上後段「文藝環境的互動關係」作為講座的兩個討論核心,各自分享創作經驗與混血身分的成長路徑上遭遇的問題,以及對於原住民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以及台灣社會與原住民族之間產生的問題。
Cidal /嚴毅昇(本文原刊於《鳴人堂》) 《原住民身分法》憲法辯論後,過了兩個月的時間,在4月1日大法官宣判系爭規定是否違憲以前,又發生了兩件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事件,其中一件是凱道部落「原轉小教室」在2022年3月13日時,遭台北市政府工務局以《台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第13條為由,要求在期限前
自《原住民身分法》規定之議題延燒以來,司法院大法官就《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是否違憲進行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我認為最大的癥結點大抵聚焦在以「漢父原母的家庭生活、文化狀態與從姓」去判定婚生子女是否為「真正的」原住民,並且原父比其原母之子女更容易取得原住民身分、傳承文化,為此我感到不太平等且不認同。
巴大雄的歌確實把很多「標籤」給帶出來,但就是沒有討論那麼深入且直覺,而且他是走詼諧路線,很難嚴肅的討論議題。 剛好他有原住民身分,大家就會先有疑問,這是不是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是不是原住民對性別議題就比較放任、放縱?比較開放?我認為那是巴大雄「個人對表演的選擇,不是原住民族全體的責任。」 其實原
在改姓母姓以前,其實對於自己的認同十分搖擺。在上幼稚園以前住在父輩這邊的老家,曾被一些鄉下人罵過「番仔」,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與憤慨,所以後來我有一段時間認同比較偏向媽媽這邊。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成功,卻造成了二二八的大挫敗。同文同種並不代表不會兵戎相向,民主自由法治才是王道。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原來,國民黨青年的「探尋不同視角」,始終仍是被統治者要去理解統治者的苦衷,是沒有權力的被害者要反省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有權力的加害者要檢討跟改進。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成功,卻造成了二二八的大挫敗。同文同種並不代表不會兵戎相向,民主自由法治才是王道。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原來,國民黨青年的「探尋不同視角」,始終仍是被統治者要去理解統治者的苦衷,是沒有權力的被害者要反省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有權力的加害者要檢討跟改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小獸吃書 3/8是 #國際婦女節 ,也是基隆228的紀念日,相信有很多更加專業的帳號分享了為什麼基隆是在這天來紀念,所以書屋就來推薦幾本好書吧!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白色恐怖壟罩的是整個台灣,所有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都受其迫害,只是有形或無形、身體上或思想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二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小獸吃書 3/8是 #國際婦女節 ,也是基隆228的紀念日,相信有很多更加專業的帳號分享了為什麼基隆是在這天來紀念,所以書屋就來推薦幾本好書吧!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白色恐怖壟罩的是整個台灣,所有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都受其迫害,只是有形或無形、身體上或思想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二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