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詞(31) - 無情有思

2019/10/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情提要
東坡在黃州認識了棄官尋母的朱壽昌,並在詞篇中流露了自己漂流異鄉的感嘆。
東坡一向講究飲食,黃州生活空虛,獨多閒暇,因此於飲食之道,就更有興趣。
而黃州食物,物價也不昂貴,但是在黃州住過一年後,眼看手上那一點微薄的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東坡便只得硬了頭皮,束緊褲帶,提倡「節食」。先是撰寫了一篇短文「節飲食說」,貼於牆上,約束自己,也昭告朋友,還想出許多好處。其帖如下:
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 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
這個辦法,可以省錢,但卻不能止饞。而黃州土產的食物當中,東坡盛讚黃州豬肉最美。 作「豬肉頌」一篇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ㄧㄢˇ)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好好生活,一切挫折終究會過去。這紅燒豬肉,後來成為一道名菜,至今餐館裡仍有一道菜曰:「東坡肉」。
東坡貶謫黃州期間,認識了章楶(西元1027-1102年),楶,音同「傑」也作章㮞,字質夫。北宋名將、詞人。
治平二年(1065年),章楶進京考試時,聽說他的父親章訪入獄,在河北魏縣對質,章楶放棄考試,趕赴魏縣辯冤。待處理完父親事情之後他火速趕考,結果進士及第,在禮部考試時名列第一。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章楶擔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給予懲罰,邊境不得休兵。應當逐漸占據西夏疆土,用古代對諸侯削地的辦法,以削弱對方來強固自己的邊防,然後派各路兵守其要害之處,並率軍進攻西夏。
元祐七年(1092年)章楶率軍進攻西夏,西夏軍圍環洲,章楶出擊,大敗西夏軍隊數十萬,有效遏制了西夏的侵犯。
紹聖元年(1094年),章楶出兵西夏,收復洪州、宥州、會州、鹽州、蘭州、橫山等地,取得了宋朝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西夏軍進攻平夏城,章楶於胡蘆河川三戰三捷,大破其軍,又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統軍嵬名阿埋,夏主震駭。
1099年秋,西夏遣使謝罪,其謝表用辭謙卑。1099年底,雙方終於重歸和平,宋夏新疆界確立。《宋史》:「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趙佶即位,章楶以年老的理由辭官,居住在河南。崇寧元年(1102年),章楶去世,徽宗悲傷道:章楶才兼文武,學富古今。赤心百為,白首一節
元豐四年(西元1081年),在赴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路上,章楶寫出一首《水龍吟 楊花》,立刻傳遍大江南北。東坡也忍不住拍案叫好,馬上步韻一首,寄章楶信中說:「《楊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剛剛經歷「文字獄」的東坡在信中讓自己的好友不要示人,結果因為寫的太好,人們便只知道東坡的和詞而不知章楶原詞了。原詞如下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
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繡床旋滿,香毬無數,才圓卻
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ㄏㄨㄢˊ )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ㄙˋ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ㄏㄨㄢˊ )被,鶯呼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
詠物的準則:摹寫物態、體物得神、物我交融
中國的詩人愛詠花,因為:一、花的形象具體而鮮明;二、取材容易;三、恰到好處的美感距離;四、花予人完整的生命感。
張炎《詞源》謂詠物以「所詠瞭然在目,且不留滯於物」為佳。 又說:「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所謂清空是要能攝取事物的神理而遺其外貌,寫情而不膩於情, 詠物而不滯於物,呈現一種空靈高遠的神氣,而一切筆法技巧卻又脫落無跡,渾然不可覓;質實則是指寫得典雅,但有時過於膠著於所寫的對象,顯得呆板。
東坡此詞的兩大挑戰:一、次韻之作,不易發揮。次韻,又稱步韻,即依他人詩詞之韻及其先後次序,另寫作詩詞相和,韻腳如詞中斜體字。章質夫詠楊花,寫物摹神,相當得體,頗受時人稱頌,東坡要同題填寫,依韻賦作,顯然受到很大的限制。二、題材侷限,難出新意。詠花會有較大的寫作空間,但此首所詠的楊花並不是花。楊花,即柳絮。 柳絮的形貌不如花可作多層面之敘寫,且長久以來,往往被視作與離情相關,因此能據以敘述的也不外離愁別緒。
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東坡以其天才,次韻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別出心裁的採用擬人法,把物與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兩不能別。」
本詞主要脈絡是「柳絮-離愁」。上片就柳絮之飄落和柳條,柳葉之糾結翻轉,模擬為一段閨婦和遊子或征夫之間似斷未斷之情;下片則就在似有若無之間,結合了詞人與楊花共同咸受的時間傷逝之悲。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楊花有花之名而無花之實,因此就沒有人如對花一般的珍惜它,任其兀自飄落。 但柳樹一直以來都與人情相關,已經成為春日離愁的象徵,尤其暮春三月,柳絮飄落時,分外惹人傷感。柳絮若如遊子一般,柳樹便是它回不了的家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柳絮雖離了樹梢,卻往往紛飛飄揚,不時隨塵土落下,看似無情,卻似仍有情思相繫。
「拋家」是「無情」之舉,而「傍路」則是「有思」的表現。
離情是相對的,接著站在閨婦的一方,描寫離別情懷:「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縈損柔腸」:因憂愁而柔腸糾結。縈,收捲纏綿。損,煞,極了。縈損,極端糾結的樣子。
「困酣嬌眼」:嬌媚的眼睛困倦極了。酣,形容事物正盛的樣子。困酣,非常困倦的樣子。
詞中以柳條、柳葉比喻女子的愁腸和眼眸。柳枝柔細,用以形容極端糾結的樣子,意謂思婦因憂愁而柔腸糾結。古人慣將柳葉稱柳眼,這裡以柳葉飄揚飛舞的嬌態,比喻女子相思愁苦之極,雙眼已然睏倦,卻猶望眼欲穿,苦苦撐著,最後想睜眼也睜不開,還是閉上了。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女子閉上眼睛後,即沉睡入夢,在夢中尋找萬里之外的情郎,卻又被黃鷥叫聲驚醒。
這裡用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事情的結果),莫教枝上啼(因為不想讓鳥叫)。啼時驚妾夢(因為當時正在做好夢),不得到遼西(被吵醒了,所以無法在夢中跟征夫見面)」一詩的情境,切合自古以來征夫閨婦相思怨別的普遍課題。
詞的上片,充分運用擬人的手法,捕捉了楊花的神韻,將物態與人情融合一體,充分點出「離別」的主題。但詞的寫作,逐步推進,因物及情,不僅僅以描繪外在物色為美,還需以回歸內在情意之真切感受。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寫得好像對楊花隨風飄遠漫不經心的樣子,正是開篇所說的楊花不是花,所以也不以為意,但一心牽掛著的,是園中真正的落花,只恨它難再重上枝頭。此處從反語切入,說不惜楊花,只憂恨西園的萬紫千紅無法留住。大凡人之惜春、傷春,多因春花而起。面對美麗的凋零,最易令人驚覺青春歲月,美好光陰的消逝。然而,楊花一朝飛盡,不也如同落花一樣,隨著春天的腳步歸去?
「不恨此花飛盡」,真的是對楊花無情嗎? 如果是,為什麼「曉來雨過」之後,卻追問柳絮「遺蹤何在」呢? 這不也是「無情有思」的表現嗎?故作不在乎,但真要關心時,楊花卻隨水流入池塘,都已化作「一池萍碎」了。
正因為本來不恨,使得之後反襯出更深的哀感。此時,才恍然意識到楊花落盡,真的代表大好春光已逝:「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楊柳隨春而來,見證春日的美好,而當柳絮飄落於塵土時,春天已過了三分之二,剩餘的三分之一,也在暮春時隨著流水而去,整個春天就這樣消逝了。
此時方點出東坡對時間流逝的感嘆!這種歲月飄忽的時間意識,是東坡心中長久以來要處理的課題,如同在徐州的《永遇樂》:「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一直到元豐五年的作品,《念奴嬌》《前/後赤壁賦》才得以化解。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仔細看來,這不是楊花,明明就是別離之人晶瑩的眼淚呀!
鄭騫:結處十三字應作一五兩四,如質夫原作云:「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是也。東坡此作與之小異;然此十三字一氣直下,句讀少異,原自不妨。後人亦有用東坡句法者。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劉熙載《詞概》:起句云「似花還似花」,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似花──非花」、「無情──有思」、「欲開──還閉」、「不恨──恨」、
「不是──是」。
宋代張炎《詞源》:「東坡次章質夫楊花《水龍吟》韻,機鋒相摩,起句便合讓東坡出一頭地,後片愈出愈奇,真是壓倒今古。」
明代楊慎《草堂詩餘》:「質夫詞,工手;坡老詞,仙手。」
王國維《人間詞話》
「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
下篇預告:東坡雪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9會員
139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