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很近,也很遠

2019/10/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某天,在辦公室裡寫著中秋美食EDM的文案,「你這段文字很不合邏輯,以後這種細節都要注意。」主管過目完說道。
中秋,是除了過年外,再度團圓一家大小的日子。
因為不確定當初是怎麼寫的,只能用記憶大概描寫出當下的用字邏輯。「照你這個邏輯好像所有人的家庭關係都不好,誰家一年到頭只有過年、中秋能團圓,中秋節不應該是這樣的日子。」主管點出了問題點,讓我恍然發現,我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寫進去了。
攝/鳥王

高鐵一個半小時的回家路 我走了好久

台北到屏東將近四百公里的距離,坐上高鐵、轉乘台鐵大約兩個小時就能到達我家,比起國外點到點的天文交通時間,台灣應該沒有人有資格說「回家好遠」,但回家真的好遠,回家為什麼這麼遠?
大學時期,顧學業、顧社團、顧朋友、顧自由;出社會後,想賺錢、想存錢、假難請,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下,每每回家又是過了大半年,見到家像見整形後的女友一樣,那裡的擺設變了、媽媽頭花白了,原來爸爸三個月前從樹上摔了下來,還有什麼事是我錯過的?

與其說家很遠 不如問「我為什麼離開」

一直哀怨著「家好遠、好惆悵」的狀態,對我來說像是一種自我逃避與找藉口的做法,我們其實大可不必安於這個狀態,找「礙於現實」作為理由,讓自己無限鬼打牆。
與其怨家遠、怨所有外部因素,釐清「為什麼離開」、設定「現階段目標」反而來得重要!不妨捫心自問,小時候你想離開不就是為了自由嗎?長大想離開不乏是為了機會吧?如果依然想回家,那就回去,可以是馬上、可以是不久的將來,因為現階段的離開,是想累積更多的能力、經驗,為了帶回去過更好的生活?
如此一來,離家的哀愁,似乎不那麼哀愁,甚至能轉換心態把哀愁化為動力。當然,家的意義在每個人心中都不同,過去23年,我把自己視為一個家,後來這一年,我希望帶一些東西回去給我的家人,譬如陪伴,或那些我不曾表達的情感。
這是一個北漂遊子因為中秋文案事件而延伸的淺見與抒發,希望有這種困擾的你,也能進一步和自己對話,不要被情緒牽制,反倒嘗試去思考問題的本質。
話說,離開也只是大自然裡,正常不過的環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鳥王
鳥王
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寫自己微不足道的故事和事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