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對流層的湧動 - 郭馬叛吳

2019/12/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孫吳帝國殖民者摧毀了嶺南士氏政權之後,嶺南東西端的兩大都會廣州與交趾再次不幸淪陷在東亞帝國手中。孫吳帝國的殖民者在嶺南尤以貪暴著名,以致於其軍吏也不堪役使而反叛。郭馬就是這樣的軍吏。
修則是隨吳帝國殖民嶺南的一位將領,他帶領他的部曲參加了吳帝國對晉帝國的交趾爭奪戰爭(下一節會述),因戰敗而戰死。修則的兒子修允繼續統領修家的部曲。到了公元 279 年夏,修允被任命爲桂林郡(今柳州、來賓一帶)任太守,因爲那時修允生病,所以他就先遣發自己部曲的都督郭馬率領部衆五百人到桂林郡守。而後修允卻因病去世,這時依照吳帝國慣例,他的部曲應該拆散分給其他將領,而部曲的部衆郭馬、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是“累世舊軍”,不願意分離。此時恰逢吳主孫皓在廣州城清查戶口,用意在於徵調廣州粵人的民力,這樣奴役當地粵人的做法自然引起怨聲紛紛。郭馬便乘機聯絡廣州兵民發動兵變,擊斃廣州督虞授等帝國殖民流官。郭馬自稱安南將軍,都督交、廣軍事,任命殷興爲廣州刺史,吳述爲南海太守,並派兵進攻蒼梧、始興,震動吳帝國朝廷。吳帝國國主孫皓急忙先後從嶺北調遣兩路軍隊共一萬七千餘人,再加上交州牧陶璜的軍隊,幾路人馬從不同方向一起討伐郭馬。然而就在雙方已經在接戰的時候,吳帝國國主孫皓投降了晉帝國,吳帝國就此覆亡。負責討伐郭馬的滕修、陶璜等將領也投降了晉帝國,且繼續與郭馬作戰。
這場戰爭的過程史籍未有細述。從後續的一些其它事件來看,郭馬應該是因戰敗而離開廣州城無疑。雖然史籍中未對郭馬的下落有明確交代,但是從其後的一些事件線索來看,郭馬可能在被趕出廣州城後,便向西南方向撤離,投奔了兩河間地區能夠輸出保護能力的南粵部族來尋求庇護。而漢文史籍對南粵部族的內部事蹟本來就向來無載,郭馬又恰好下落不明,單從這點上來說,合乎郭馬投奔南粵部族這一推測。
郭馬作爲帝國殖民軍隊的軍士,不願再協同殖民者助紂爲虐侵犯南粵而發動兵變,令吳帝國首尾難顧,晉帝國得以有機可乘跨過長江。他在失敗後,或也投奔了兩河之間的南粵部族而歸化南粵——不管郭馬最後的情況是否真的是這樣,南粵史上以趙佗斷髮歸粵爲典範,不同時期都有不同地區、不同族羣的移民遷入南粵,他們或認同粵人部族的生活方式、或感恩於南粵提供的生存庇護、或熱愛嶺南這片熱土而落地生根成爲歸化粵人。粵人對不尊重這片土地的東道主的不速之客從不吝用武力教訓,而對認真尋求認同的歸化者,秉懷騎士精神的粵人亦不拒絕!
HK Adam
HK Adam
喜歡嶺南歷史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