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是工作空間還是辦公室?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根據統計,台灣單單在台北市就有數百家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雖然「共同工作空間」時常跟新創圈連結在一起,事實上並不必然一定跟創業有關。共同工作空間的原始定義,是提供辦公空間讓不同的個別工作者(或團隊)共同工作,並於過程中交流或創發新的合作可能。共同工作空間雖然可能提供給創業團隊,但也包含了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和出差者,作為住家工作和咖啡廳之外的替代方案,因此未必等同於「創業空間」。
全世界第一個共同工作空間,發源於美國舊金山。布萊德紐伯格在美國舊金山,將他自家倉庫重新打造,租給三位從事科技產業的工作者,白天則開放給其他人租用。自此後共用工作空間如同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從交流到創業的百花齊放

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大約在2010年代初期出現。不同團隊以各自理念引入了台灣,也讓台灣的空間產業,出現新變化。雖然出發點各有不同,卻共享了分享、社群、工作等核心概念。
例如2011年成立的政治大學「創意創新創業交易所(創立方)」,是台灣第一間符合共同工作空間定義的空間。最初便著眼創業者,期望透過共同工作空間促發團隊的功能,幫助台灣的青年創業團隊。
而2012年開幕的民間第一間共同工作空間「混hun 空間」,並非一開始就服務創業者,最初理念的核心反而是「交流」。2014年混空間整合進Plan b(第二計畫)企劃公司。2016年Plan b進一步在原中山足球場的閒置空間,創立了台北創新中心(CIT),除了提供大量場地供「新創公司」進駐之外,仍保留了「共同工作空間」的規劃,讓一般民眾或獨立工作者可以租借使用。
台灣第一個商業共同工作空間CLBC,也備有展演空間,更時常舉行大型的創業聚會和活動。CLBC至今仍是台灣頗具規模的商業共同工作空間,有多個據點。有別於一般商務中心的沉重與壓抑,CLBC訴求自由、愜意但是又具現代感的氛圍,讓工作者感到放鬆與溫馨。共創空間內的休息區有著鮮明色調,讓新鮮的點子與創意能不斷在一個明亮靈活的空間迸發。
從CLBC的營業項目,可以看出共同工作空間所屬的空間產業,背後的有趣變遷。雖然CLBC包含共同工作空間,但也同時發展出活動場地、辦公空間租借等服務。因而,走訪CLBC的據點,可以看到半開放式的共同工作空間區域、更為寬敞的活動空間,或隔間的辦公空間。然而,不論是何種空間型態,都環繞著新創團隊、自由工作者等相同客群。
在美國,共同工作空間已經成為一項「產業」,與矽谷的創業文化緊密結合。例如指標性共享辦公室企業Wework,在2019年年初獲得了軟銀的投資,估值突破400億美元。雖然近期遭遇了不小的經營困難,不可否認地,共享辦公空間,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工作趨勢。

為什麼要到共同工作空間工作?

共同工作空間的主要客群除了自由工作者、數位遊牧族群外,也包含了小型的初創團隊。在共同工作空間出現以前,這些工作者/團隊,大多只能選擇以咖啡廳或者分租辦公室解決需求。那麼,共同工作空間究竟提供了什麼有別於前者的功能?
總結來說,「社群互動」跟「資訊交流」是共同工作空間最核心的創新價值。在共同工作空間中,不同領域的工作者比起傳統辦公室更有機會接觸與互動,進而增加了專案合作及資源互惠的可能。此外,開放式的空間有助於討論,搭配共同工作空間業者主動舉辦的交流活動,促進資訊、知識交流。在瞬息萬變的數位產業中,成為進駐團隊及工作者的絕佳助力。
除了這兩項最核心的獨特之處,當代工作形態的轉變,使得自由工作者增加,創業團隊小型化,相較於傳統辦公室,共同工作空間不論在租金與空間彈性上,都具有優勢。


本文應CLBC「CLBC:攜手創業的好夥伴」專題邀請撰稿。你的團隊正在尋找辦公空間嗎?CLBC提供台北最貼心的獨立辦公空間,分別靠近捷運圓山、大安站。為1-15人專業人士、微型企業或成長中公司完備設計,公司登記與經營必備設施與服務不漏交!,全年無休24小時可自由進出。歡迎到CLBC參觀看看。 CLBC官方網站:https://clbc.tw/ 獨立辦公室租借請點我

avatar-img
8會員
12內容數
CLBC提供工作空間、展演空間、活動場地等等的服務,也陪伴所有創業者孵化夢想。作為台灣最大的商業共同工作空間,我們希望能以此出版專題,邀請專業作者分享創業過程可能遭遇的方方面面,也介紹我們在無數創業的第一現場,看到的點點滴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LB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假設你的公司營運很穩定,金流與獲利不成問題,賺到某天總是會存夠錢讓你繼續擴張營業規模或多做額外投資。但如果你已經等不及了,想要加快腳步擴張或者就快要油盡燈枯了,這時候你心中該考量的是究竟該尋求借貸?或者是找尋外部投資人?
萬事起頭難,0到1的距離,往往比想像中更遙遠。該怎麼辦呢?在新創圈中,創業加速器(Accelerator)及孵化器(Incubator)分別透過不同方式,協助各領域的創業者找到需要的資源,跨過創業的死亡之谷。他們之間有什麼分別,各自具有什麼樣的歷史呢?身為創業者,又該怎麼選擇呢?
空間產業不斷變遷,CLBC也不斷追求空間運用的可能性,因此除了共享空間的核心服務,現在更提供活動場地、音樂展演空間租借,致力讓CLBC成為一個協助年輕創業者成就夢想的基地。
這篇要來談談假如你今天要創業開啟新事業,你可以怎麼選擇你的公司型態。為了方便起見,我用兩間知名新創來舉例,分別是:25spout、iCHEF。從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之處,以及如何選擇。
自從離開了矽谷創投單位後,小弟抱著吃水果拜樹頭的精神,決定跟台灣創投一起合作,多多投資台灣的新創公司。這一年多下來,發現有幾個跟之前在矽谷創投合作時期可能比較不一樣的點,以及順便update一下之前文章的一些不足點,希望跟更多創業家們介紹募資環境的現況,聊聊台灣新創募資常見的六大迷思。
「成立怎樣的公司」為何很重要呢?原因在於,不同公司型態,會決定公司後續該如何往下走,公司當下的組織結構,以及出資者(或者你要說股東也可以啦)的責任界線到哪裡。那麼,我們就來說說最常見的「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當然,談完之後我們會再補充說明最新出現的「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
假設你的公司營運很穩定,金流與獲利不成問題,賺到某天總是會存夠錢讓你繼續擴張營業規模或多做額外投資。但如果你已經等不及了,想要加快腳步擴張或者就快要油盡燈枯了,這時候你心中該考量的是究竟該尋求借貸?或者是找尋外部投資人?
萬事起頭難,0到1的距離,往往比想像中更遙遠。該怎麼辦呢?在新創圈中,創業加速器(Accelerator)及孵化器(Incubator)分別透過不同方式,協助各領域的創業者找到需要的資源,跨過創業的死亡之谷。他們之間有什麼分別,各自具有什麼樣的歷史呢?身為創業者,又該怎麼選擇呢?
空間產業不斷變遷,CLBC也不斷追求空間運用的可能性,因此除了共享空間的核心服務,現在更提供活動場地、音樂展演空間租借,致力讓CLBC成為一個協助年輕創業者成就夢想的基地。
這篇要來談談假如你今天要創業開啟新事業,你可以怎麼選擇你的公司型態。為了方便起見,我用兩間知名新創來舉例,分別是:25spout、iCHEF。從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之處,以及如何選擇。
自從離開了矽谷創投單位後,小弟抱著吃水果拜樹頭的精神,決定跟台灣創投一起合作,多多投資台灣的新創公司。這一年多下來,發現有幾個跟之前在矽谷創投合作時期可能比較不一樣的點,以及順便update一下之前文章的一些不足點,希望跟更多創業家們介紹募資環境的現況,聊聊台灣新創募資常見的六大迷思。
「成立怎樣的公司」為何很重要呢?原因在於,不同公司型態,會決定公司後續該如何往下走,公司當下的組織結構,以及出資者(或者你要說股東也可以啦)的責任界線到哪裡。那麼,我們就來說說最常見的「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當然,談完之後我們會再補充說明最新出現的「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工作樂共想空間」的負責人林睿祺之所以創立共享空間,一開始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能提供朋友們在工作上有個交流空間。由於攝影與設計的工作型態大多為接案模式,除了需要有展示作品範本的地方,也很需要與客戶充分溝通;但租借整個店面對於剛起步的創業者而言實難以負擔,受限於資金,常常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室地點。
隨著現代工作模式的轉變,傳統的辦公室形態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共享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的出現,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自由工作者以及創業團隊提供了一個靈活且高效的工作環境。這些空間不僅能滿足個人和團隊的工作需求,更促進了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共享辦公空間
Thumbnail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在公司體制下工作不再是唯一選項,有越來越多的接案或遠端工作產生,因此有一個適合工作的環境則變得重要。而今天分享的「Hour Jungle共享空間」我覺得是同時滿足遠端工作者需要彈性的自由空間、初期創業者可負擔的工作環境、甚至是一般消費者也較無進入門檻的地方。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清邁的三家獨立工作者工作空間:Punspace Wiang Kaew, Yellow Space, 和 Life Space。文章內容包括各個空間的環境和設備介紹,費用資訊,以及對使用者的建議和評論。
Thumbnail
內湖科技園區 內湖科技園區確實是台北市的一個重要科技重鎮,這裡聚集了許多高科技公司,包括你提到的光寶大樓。這裡的工作環境雖然較為現代化和冷冰冰,但這也是科技產業的一個特徵。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場景和忙碌的工作節奏使得這裡充滿了現代都市的效率感。 尊彩彩藝術中心 不過,園區內的尊彩彩藝術中心卻為這種
Thumbnail
此次分享者為團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 Colin,身為在外地長大、移居台灣的他,帶來精彩的台灣文化觀察,以及在文創方面的經營心得。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工作樂共想空間」的負責人林睿祺之所以創立共享空間,一開始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能提供朋友們在工作上有個交流空間。由於攝影與設計的工作型態大多為接案模式,除了需要有展示作品範本的地方,也很需要與客戶充分溝通;但租借整個店面對於剛起步的創業者而言實難以負擔,受限於資金,常常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室地點。
隨著現代工作模式的轉變,傳統的辦公室形態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共享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的出現,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自由工作者以及創業團隊提供了一個靈活且高效的工作環境。這些空間不僅能滿足個人和團隊的工作需求,更促進了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共享辦公空間
Thumbnail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在公司體制下工作不再是唯一選項,有越來越多的接案或遠端工作產生,因此有一個適合工作的環境則變得重要。而今天分享的「Hour Jungle共享空間」我覺得是同時滿足遠端工作者需要彈性的自由空間、初期創業者可負擔的工作環境、甚至是一般消費者也較無進入門檻的地方。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清邁的三家獨立工作者工作空間:Punspace Wiang Kaew, Yellow Space, 和 Life Space。文章內容包括各個空間的環境和設備介紹,費用資訊,以及對使用者的建議和評論。
Thumbnail
內湖科技園區 內湖科技園區確實是台北市的一個重要科技重鎮,這裡聚集了許多高科技公司,包括你提到的光寶大樓。這裡的工作環境雖然較為現代化和冷冰冰,但這也是科技產業的一個特徵。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場景和忙碌的工作節奏使得這裡充滿了現代都市的效率感。 尊彩彩藝術中心 不過,園區內的尊彩彩藝術中心卻為這種
Thumbnail
此次分享者為團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 Colin,身為在外地長大、移居台灣的他,帶來精彩的台灣文化觀察,以及在文創方面的經營心得。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