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我們最…:北韓人民的真實…》Nothing to Envy

2020/04/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九年前在澳門買了這本書,竪版繁體,一下子讀完。從來讀書不輕易掉淚,但這本書令我幾乎從頭到尾淚水漣漣。

書是Barbara Demick寫的,英文題目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繁體竪版卻用了「我們最……」這樣的式樣,一直覺得這個在翻譯層面上有待斟酌,讀罷,似乎更瞭解其深意。
那時的我不清楚為什麼對北韓這樣有興趣,也許是一次幫助打理威尼斯人Survey的時候真看到有人填寫來自「北韓」而產生的探秘心理;也許是祖父母輩曾抗美援朝過;還是那個世界離我們太遠反而讓人神往?
「清津」這個地方從書里印入了我的腦海,六位以不一樣方式離開北朝鮮的人,美蘭駐留在我心裡。從「清津」到「美蘭」,一切都透著無法設想的surreal氣氛,然而,僅在過去半年則能從與「北韓毗鄰的領土」那邊一一體驗。見微「現」著。
書里寫道,九十年代的朝鮮人逃離至南韓,要學習用銀行卡,ATM機,學習一個新的社會的運作方式,似乎人生的任一方面都必須從頭再來。離開本已是勇氣了,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又是怎樣的勇氣?
書題直譯是「沒有什麼好嫉妒的」,現今看來,這似乎是極權政權下未開化民眾的一致看法,以至於疫情蔓延至歐洲時,會縱生「我們」、「你們」這樣的劃歸性指代,通通以正義的化身來斥責——「他者化」了的歐美人沒有對「生」的尊畏才不會出門穿戴防護衣飾……這一切似乎都在表達一個大寫的「我們」——「沒什麼好嫉妒的」……
清津街上流浪的孩童被稱作低飛的「swallows」;俄羅斯的美女間諜也被稱作「swallow」;而世間任一悲切,似乎除了「swallow」【verb】並無他法。有趣的雙關,殘忍的現實。
書里充滿了細節,不是村上春樹筆下那樣的細節,但又也許是。細節,有時是改變人一生的轉折。改變人一生決定的剎那間從來不是宣傳及經典里所描述的「天雷陣陣」、「大楚興,陳勝王」,對於平凡世界里的平凡個體,從來都是再微小不過的細節:是清津街邊流浪犬的一餐;是流浪孩童孱弱的樂曲;是對岸村裡熱騰騰的米飯;正是這些細節在思索的瞬間似閃電般擊倒書裡一個個平凡、矗立的主人公們,讓他們決定邁出改變一生的一步。記住,那些引發決定的東西,從來,從來都不曾宏大。
也讀東德、西德、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傷過往,但似乎在現代科技的對比下,北韓離我們更近。那些過往真的漸行漸遠了?
一段段記憶,一個個人生,終究是在千百年的人類洪流里掙扎的一粒沙,還是匆匆一瞬間抗爭並逆流而上的一條魚?無論有解還是無解,都是選擇。光輝的那一刻,到底該不該算上前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222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