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蔣介石為何「遲遲未宣戰」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華民國事實上已經和日本全面交戰,但一直沒有「正式對日宣戰」。
原因之一是 國際外交考量:
如果先宣戰,中國會被視為「挑起戰爭的一方」,而日本可能反而在國際上有藉口。
中國希望保持「受害者」形象,爭取國際同情與援助(尤其是美國與英國)。
同時,中美之間還有一堆 不平等條約(治外法權、關稅限制),中方擔心過早宣戰反而使外交處境更艱難。
2. 為何在珍珠港後立即宣戰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蔣介石政府在 12月9日 宣戰,對象包括 日本、德國、義大利,並同時宣布廢除不平等條約。
這樣做的 意圖:
站到同盟國核心戰線(美、英已進入戰爭),確保中國是「戰勝國」的一員。
爭取美英正式軍事援助(租借法案擴大適用中國,後續飛虎隊、中印緬戰區協作)。
藉機廢除不平等條約,這點後來確實成功,1943年中美、中英簽訂新條約。
3. 學界怎麼看「有意圖」這件事
是的,蔣介石確實「刻意等」:他要等到 美國進入戰爭,再宣戰才有最大戰略利益。
如果中國早就單方面宣戰,可能得不到美英的實質援助,甚至被孤立。
因此,所謂「遲遲未宣戰」其實是 戰略外交選擇,不是怯戰,而是算準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