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社會的無聲腳本登場演戲。在看完《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之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岩本茂樹。
把你的人生煩惱,都交給社會學來解決吧。
社會學知識試圖理解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們必須依賴既往習得的知識與資訊,用這些思考框架來理解現實。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想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就需要將社會納入自己體內成長。
無論是否心甘情願,人們都需要「社會化」(Socialization)、成長為社會人,學習社會的遊戲規則,學會不管被分配到何種角色,都可以採取符合社會期望的行動。
然而事實上,採取某種行動的結果,不到行為發生後,無法精確地掌握。在我們說了某句話、做了某件事、甚至只是某個下意識的肢體反應時,我們無法知道,這麼做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會讓其他人會有什麼回應。
為了在社會中生存,無可避免有許多禮儀及行為規範必須遵守,如果無法遵守,有可能被社會視為敵人;如果做了人們預期以外的行為,有可能遭受社會制裁或是撻伐,岩本在書中寫出各種事例,連在親人葬禮上是否流淚,都會被檢討和議論。
社會中的個人意識。
所謂的個人意識,不單只是產生於個人的封閉世界中,個人意識與感情的形成,受到自己生存根基的社會影響。雖然人們會說「我」喜歡什麼、「我」想要什麼,但我們其實不會在毫無任何知識或資訊的狀況下選擇特定物品。
我們一邊參與社會(學校、公司、社區、網路社群、世界各地),一邊以某個集團/某些人為參考而行動。許多人窮盡一生追尋內在的自我,卻無法滿足於自己所描繪的自畫像,因為若是和映在他者眼中的形象不合,人們便會產生不安。
如果不透過鏡子,我們無法直接看到自己,除了往內在挖掘自己,就只有在周遭人評論我們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了解自己。因此人們越來越介意他者的評價,以不斷追求良好評價為生存目標,時時刻刻活在社會的眼光之下。
保持距離的群聚動物。
人類是群體生活的群聚動物,但群體間的個體與個體,必須保持距離。就像野生的鹿需要自己的地盤,人們若無法擁有雙手得以張開的空間,便無法安心生活。
因為被長時間封鎖在無法保障個體距離的狹小空間內:擁擠的公車和捷運車廂、塞滿課桌椅的教室、前後左右都是隔板的辦公座位,現代社會充滿著焦慮的人們。
現在社會的成立基礎並不在對神的敬意,而是在對形成社會的諸多個人表達敬意。就像電梯裡的「禮貌性疏忽」,基於不可與陌生人四目相接的意識,人們在行動上裝做彼此不在意,以表示自己沒有特別的好奇心、意圖或敵意。
如果說社會學能不能解決人生煩惱,我覺得答案其實是「不能」,畢竟有許多煩惱深根於整體社會,非一己之力就能改變。不過既然知道社會有其缺陷,那麼即使適應不良也無妨。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6會員
336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盤點作家趙南柱 為社會發聲的三本小說——第二篇 方格子的各位大家好~ 今天是新專題——趙南柱書本介紹的第二篇,這次我們將會帶來上週在IG提到的趙南柱的經典作品《82年生的金智英》(沒錯我們決定還是應該向大家介紹一下這本小說 那麼就請大家繼續看下去吧~ 「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展現了韓國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與不友善,而書中的女主角就是獨自
Thumbnail
avatar
一群學生
2021-08-15
盤點作家趙南柱 為社會發聲的三本小說——第一篇方格子的各位大家週六好今天是新的專題開始的一天,這次我們將會帶來韓國作家趙南柱的小說作品。 趙南柱比較著名的作品是《82年生的金智英》,這部小說很好的呈現了她的文字調性與關於社會的題材選擇,但是由於很多人應該都看過這部作品了,所以我們今天就先不介紹啦!(如果想看介紹的話之後說不定會有呢~)
Thumbnail
avatar
一群學生
2021-08-07
【社會觀察】台灣無可逆轉的進行式及未來式 從日本社會反思「虐童」~重大警訊~近年來,台灣社會虐童事件頻發、有增無減,今年(2018年)到目前為止新聞報導揭露的案例件件相當「虐心」,時時刻刻在我們看不到的社會某個黑暗角落正在上演人間悲劇,隨著台灣世況日益低迷不振,這個趨勢已不可逆了。
Thumbnail
avatar
Yao-Xiang Huang
2018-11-28
38. 《裙底下的劇場:人為什麼要穿內褲?一部日本社會的性文明史》讀後感前陣子,意外在書店發現這本研究女性內褲的書,若只是如此,我可能不會多有興趣。但這本書作者卻是女性,並且以女性的角度撰寫,那就很有意思,所以當下就買一本來讀了。 本書嘗試從歷史、文化、心理等各個角度分析--女性內褲。
Thumbnail
avatar
大類
2018-10-29
台灣瑞士人 以腳底按摩實現社會正義的吳若石神父吳若石神父,是一個名聲遠播國外,而在母國瑞士極其平凡的天主教神父,他接受教會安排,遠離家鄉到台灣傳教近50年。 出生於瑞士國土邊陲的阿彭策爾州萊茵河谷從家鄉的小村裡就能看到奧地利的山脈..
Thumbnail
avatar
方常均
2018-10-11
從日本的無緣化社會到黃金老人 日本公共電視台NHK在2010年做過一個報導年老孤死的特別節目,將這種現象稱為無緣社會。 據統計,日本每年大約有三萬二千具沒有親人認領的遺體,隨著單身人口的增加,再加上老年社會的到來,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