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以文字留下足跡,然心事幽邃,總有些說不清的妝臺秋思,需要非語言的載體,才能真正地心傳神會。我愛古箏的樂音錚錚,箏體典雅、鳳尾修長,更愛撫箏人的悠然神情,雖然技不如人,但足以自娛,在一抹、一撥之間,咀嚼〈漢宮秋月〉的寂寥,也領略〈漁舟唱晚〉的閒適。
古箏始於春秋時的秦國,所以又稱「秦箏」,至於「箏」字,一說狀擬箏音,也有一說「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兩人相爭,破壞古瑟而為箏的說法實在太過煞風景,然而,不爭,的確很難。多年來,在學業、職場上與人爭、與天爭、與自己爭,表面上風平浪靜,實則內心糾葛,難以排解;撫箏之樂本在於與自己對話,一弦一柱,皆為自身華年,實在無須與誰相爭,習箏,是為了放下那些無謂的執念,終得心靈的桃源。
生命中的確有些捨不下的,求之不得、忽遠忽近,只能用長長的半生熬著,熬著熬著便也忘了在做什麼,不免流露出哀戚的音色,實在非我所願;你總說我更適合彈古琴,情,我一向不擅長,但我也知道琴音深沉悠遠,低音處有時聽不見,如切切私語,比起演奏,更適合自己聆賞,除非高山流水有知音,否則,總是我一人之情,實在難以暢彈。
還是回頭調弦吧,失了生命的音準可怎麼好?箏音清亮寬廣,可作恢弘之聲,暫把紛亂的淺唱收起,好好享受這春江花月夜吧!箏上的雁柱依次排列,如大雁要展翅飛去,若有更廣闊的世界,切莫留戀我這裡的五聲音階,只要心能飛行,自有天籟可賞;至於無法捨棄的那些,或是撫箏的姿態,本是彈指之間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可惦念的,如果還是低迴不去,就寄語秦箏,在指尖開出繁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