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聆聽古琴音樂,所為何事?不外附庸風雅,同時欲增廣見聞而已。了解多一點,雖心生仰慕,反而減少聆聽。
今時今日談聆聽古琴,確實有點型有點酷。那些陽春白雪般的名家、流派、曲目等,已經有點高不可攀。尤其厲害的是古琴名家用的樂器,那些「遠古」名琴的名稱,例如這一輯CD內的唐琴「秋籟」、明琴「驚濤」及「忘憂」。觀之讀之,尤如武俠小說內那些甚麼倚天劍、屠龍刀等上古神兵利器,不知會否懂得「神物自晦」(金毛獅王謝遜如此品評屠龍刀)?千百年前的樂器製作技術,是否一定比今天純淨高超,故此唐琴必然勝過明清極品,明清珍藏又必然優於今人所造?我有點疑問。
公道一點,這種崇尚古物、發思古之幽情習性,同樣見於西方弦樂。例如台灣的奇美博物館,內有幾隻「鎮館之寶」級別的「典藏名琴」(1),間中會在特別安排的演奏會中亮相(2)。
返回中國古琴。古琴音樂很「寡、淡」,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並不明顯,有別於現代某些所謂「治癒系」、洗滌心靈音樂,背後的哲學截然不同,甚至反其道而行,暫時我故且語之「大音希聲」(3):不是「好好聽」的音樂洗滌我們的心靈、撫平我們的不安,反而是我們先行定下來,蛻去心煩氣躁、思潮起伏。靜心聽自然,本來就潤物細無聲。久候仍無聲息,不會因此坐立不安;突然傳來蟲嗚鵲噪,依然不會有打破寧靜之感。
如同古琴,偶爾一聲弦動,內心仍如靜聽天籟,或許沒有神奇得物我兩忘,但依然沉醉自然,而非單單被樂音「啟迪、悸動」。
這就是古琴音樂義理志趣所在?我不敢下此斷語,只不過讀了一兩篇相關文字(3),加上聆聽經驗,「妄下判語」而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琴音樂,似乎就應該很樸素、守拙、不出頭。吊譎的是,今天學古琴、聽古琴、鑑賞古琴、收藏古代名琴等風雅之事,顯得很貴氣、很富裕、很「布爾喬亞」(Bourgeoisie),非汝等小輩能參一腿。
加上,世道混亂荒誕,眼見盡是叫人憤慨之事,心煩氣躁,加上思潮起伏,那有空間撫琴?
註:
(1) 《名琴的饗宴:奇美博物館提琴珍藏展》 (林采韻) (MUZIK,2009-10 Vol. 36) https://read.muzikair.com/tw/periodicalArticles/8cb564a5-17ca-44ef-a21d-3b2ad6e8a5c0
(2) 《【傳承.提琴的榮耀 音樂會】名家 x 名琴 x 名曲》 (31/8/2017) https://www.chimeimuseum.org/館內訊息/1A44C47C-C009-4CA5-83A6-62819656AD88/290
(3) 《大音希聲所聽何物》 (蘇子媖) (《應用倫理評論》第 65 期,2018年10月) https://in.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65/0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