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冰花: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2020/04/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寫了幾篇國外的電影,這次想要寫影響我至深的啟蒙片。忘記是幾歲看《魯冰花》的,也忘記是在龍祥還是東森電影台,每次轉到魯冰花,不管從哪一場次開始看,就一定要看到最後,即使都把劇情記下來了,還是每看必哭。長大之後,才知道編劇是吳念真,全台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用他的細膩溫柔,讓我們看見人性的真情。故事也許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不管放到哪個年紀看,依然被故事中的古阿明、茶妹、老師給打動。
古阿明和茶妹生長在窮困的種茶人家,說窮,也許每家每戶都相差無幾,所以兩姐弟還在上學的年紀也得分擔家務,早起煮飯、週末下田,但四年級的阿明,無法專心太久,讀書、工作是日常,畫畫也是日常,就算只有8色的蠟筆,也不阻擋他畫畫的欲望。從城市轉來偏鄉的美術老師郭雲天是阿明的伯樂,只有他嘉許阿明活潑的個性、奔放的畫風,自由自在的性子,和不受限的想像與創意。
小時候希望自己是古阿明,盡情笑盡情哭,盡情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長大後,希望自己是郭雲天,懂了這世界的規則,仍能朝自己的理想前進,即使身邊的人都說自己錯了,也能找到自己的舞台,盡情施展。
在一個刻苦的偏鄉,畫畫不是件重要的事,餵不飽肚子、蓋不了房子。但我們依舊需要創作。透過創作者的眼、透過他們的感受、話語,讓我們知道即使遭受苦難、生活不能事事如願,但只要看見光,就能前行。
深深記得茶妹最後在致詞上說的。「現在大家都說我弟弟是天才,但是在他得獎之前,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雖然風景還在,可是全世界的人都看不到他畫的圖了,永遠都別想看到。」茶妹講得很溫柔,卻句句是強烈的控訴。接在縣長之後講這段話,也十足諷刺了,名聲是假的、風光是假的,卻有大把大把的人捧著假東西,視若珍寶。
會記得這部片,也是因為茶妹、阿明的生活跟我們的童年有很大程度的重疊。沒有像他們那般刻苦,但的確很能體會承擔家務、假日工作的日子,從小看著父母為錢而愁苦,吃穿用度都得斤斤計較,羨慕同學又不能表露,因為現實不允許自己去期待。古阿明了然後的轉身,是每看必哭的一場戲。孩子不是真的不懂,他們也會把心事藏的很深,因為不去看,就不會徒然傷心。
做電影的這些年,好多創作者都在避免煽情,好像這樣就是落入俗套。但我卻覺得,煽情的確有其必要性,因為那一刻,觀眾深深地被同理、被療癒,被挹注一股力量,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勇於前行。《魯冰花》是個悲劇,透過一個生命的逝去,教會我們定義自己的生命。
用這部電影,來提醒自己的初心: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想要留下什麼給這個世界?
Chia-Tzu
Chia-Tzu
喜歡看電影,也拍電影,期許未來也能做出讓人感動又驕傲的臺灣電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