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聲光效果強烈的片,我更多時候喜歡看直指人性的電影。雖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不管故事有多老掉牙,直面人性的深刻與矛盾,永遠充滿刺激與新鮮感。
Lucas,是幼稚園老師,生活在一個交誼往來熱絡的小鎮,家戶之間的情感深厚。但一個六歲小女孩Klara的言語,炸毀這個小鎮的平和。Klara說她討厭Lucas,她看過Lucas的私密處,說那兒硬得像根木棍。這段話被各方解讀、引導,又或許帶了假設與加油添醋,經手了幾個人後,這段話成了一個事實:Lucas性侵好友的女兒Klara。在正式審判之前,好友與鎮民生疑的心就再也停不下來,Lucas已然被鎮民定罪。即使後來因證據不足而釋放,在鎮民心中依然沒有被洗白。
編劇一開始就給了觀眾上帝視角,帶我們看見事件的前因與真相,卻也讓我們更覺心慌,期待這個局裡誰能發現真相。這部片的驚悚在於,即使看完這部片,我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成為劇中那些「反派」,甚至難以譴責他們,更多的時候,思緒和情感投射在配角們身上,立場轉換,我也可能在某個時刻誤會了他人而不自知。
「孩子是不會說謊的」v.s「孩子想像力豐富,他們經常撒謊」。同一群朋友,聽到相同的傳言,卻有人誤會主角,也有人選擇相信。是你的立場也決定了你看世界的眼光。
丹麥電影「謊言的烙印」,直譯翻為:狩獵(英文片名:The Hunt),比起中文片名,我對電影原名印象更深刻。似乎就揭露了人本質中的一面,獵物出現後,就群起攻之,這是人身為動物無法停止的暴力。我們無法阻止自己去出征與狩獵。用狩獵的意象來呼應人性,許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自以為揭露了真相,又或是真相並不真的重要,他們只是享受著正義與聖人的自我想像。
我想這部片不只是要提醒我們流言可畏,因為即使我們小心翼翼,不去成為流言製造機,仍會不小心踏入陷阱。我難以怪罪電影中小女孩的謊言,或是她身邊的大人們的仗義,他們的行為也是出於善意與保護。這也是我認為,「謊言的烙印」這片名很可惜沒有直指電影的核心。狩獵是歐洲人的日常,電影也引用作為意象,我自行腦補認為,我們無法抹滅人噬血、噬八卦的本性,但我們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方式擊殺。有人謀定而後動,有人見到鬼影就開槍,也有人喜好聚眾圍獵。與其壓抑本性,要我們不去開槍,更多時候,也許我們要先意識自身站在什麼樣的制高點(立場),以及為何而狩獵?
再看一次這部電影,更佩服創作者掌握人性的精準與冷冽眼光。透過這部片,翻轉我們對善良的印象。不管我們自認為平日懷抱多少善意,但與惡的距離也就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