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陳炯廷
揭開兆元紓困預算真相
新冠肺炎病毒對社會帶來的威脅,不只是對生命的傷害,也包括對人民生計的衝擊。陳國樑向多維記者表示,台灣對疫情的控制還不錯,卻相對忽視疫情對經濟活力和消費規模緊縮的負面影響。
儘管政府為紓困振興所提出的財政刺激方案,從政府支出的名目上已翻倍增長,從第一波紓困的600億元到現在要“破兆元要救台灣”。然而,陳國樑從財政專業的角度,剖析這宣稱有1兆多元的紓困振興經費,實際上是個被“嚴重灌水”的數字。
談及這破兆元的數字是從何而來時,他感嘆地表示,在紓困振興的財政刺激方案中,只見政黨朝野對立下的“喊價”,卻看不見任何決策背後有何論述與評估,更看不出有什麼能讓台灣經濟在疫情后可向上提升的規劃與視野。
針對這破兆元的紓困振興方案,陳國樑指出,這其實是納入政府提供優惠貸款的7,000億元額度,以及所謂“移緩濟急”,挪自其他支出的1,400億元。他解釋,政府提供的優惠貸款額度,指的是在這個額度內,政府可以提供的利息優惠或免擔保補貼。以企業貸款的利率6%試算,可優惠免息6個月,等於借一筆錢可省下3%利率,假設這7,000億元都可以省3%的話,其實只有210億元的利息補貼。
所謂“移緩濟急”的預算部分,陳國樑則強調,這根本不能被算入紓困振興的支出裡,否則就有重複計算支出的問題。換言之,實際上政府僅編列2,100億元的特別預算,包括在3月時已編列的600億元,及近日(4月2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要追加的1,500 億元預算(視情況最多可再編列2,100億元預算),加上前述的貸款利息補貼,實際的支出規模並非破兆元,且迄今到位的法定預算,仍只有600億元。
“政治喊價”下的紓困預算
“究竟紓困振興的規模要多大,取決於疫情對經濟會造成多大的傷害?”陳國樑說到。如何科學、實事求事的評估疫情對於經濟衝擊?他認為有四個參數要考量,包括疫情發展的風險評估;台灣經濟規模的大小;經濟規模國際化的程度,假如越依賴國際市場,紓困振興的方案也要越大,最後則是人口結構。
陳國樑無奈表示,在台灣行政院高層每日召開的“紓困記者會”,他聽見兩次官員們在面對記者提問“疫情會對失業率造成多大的影響”時,竟然沒有答案。他說“假如連這基本的傷害都不知道,如何推估所紓困振興所需要的政府支出規模呢?”
對於整體紓困振興預算規模的形成過程,陳國樑總結到,“就是一連串政治衝擊、朝野對立下的喊價結果。”大抵就是在野的國民黨喊出多少預算後,執政的民進黨就據此再向上加碼,其中完全沒有思考、評估疫情究竟對經濟造成多大的衝擊。
陳國樑說,這種“政治心態”主導的現象,也展現在紓困振興的手段上,執政當局就是“他(國民黨)做過的,我不做”。即便在某些事情,換個方式做會比較好,但執政者卻不會怎麼做,拒發消費券就是一個例子。
此外,台灣執政當局欠缺一個大視野來主導、思維如何讓台灣經濟能向上提升,更是問題所在。因此交由各部會由下而上提出來的紓困振興預算,就給人一種“小鼻子小眼睛”的感受。
發折扣券不如直接派錢
面對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疲態,政府到底要透過什麼手段來刺激消費和經濟?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民黨執政時期,為刺激消費,每人發出3,600元消費券的經驗,被民進黨政府視為一個失敗經驗,認為消費券既無法穩定就業,也未帶動消費,甚至產生替代消費的效果。
在消費券成為“前車之鑑”下,民進黨政府於是提出了“酷碰券”(取自英文coupon的諧音)的構想,更聲稱發酷碰券,政府每支出1元,就能帶來4倍至10倍的“乘數效果”。例如台經濟部長就指出,發現金民眾可能會“省起來放口袋”,無法促進消費,但酷碰券提供25%的折扣,民眾可能為了政府1,000元的折扣,會先花4,000元消費。
對於官方主張酷碰券能帶來的神奇加乘效果,陳國樑駁斥,這是誇大“乘數效果”、誤導社會大眾的“神蹟”說詞。陳國樑從民眾的“效用滿足感”、“刺激消費效果”、“交易成本(方便使用)”、“行政簡便度”等四大面向,評估現金、消費券和酷碰券之經濟效果,綜合分析的結果顯示:現金的效果,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優於消費券和酷碰券(大部份時間,現金也等同於消費券),而且當經濟體系中想用錢卻沒有錢用的人越多,現金或消費券在刺激消費的效果越好,至於酷碰券則是各項評比中效果最差者。
陳國樑指出,酷碰券本質上其實就像賣場中可見的“折扣券”,它只是換個比較“酷炫”的名字而已。它的缺點有二,一是會限制民眾購買的財貨,但人們不見得需要該財貨;二是它要先消費才能獲得折扣,但這對於沒有錢用的人而言(如失業者) ,酷碰券根本沒有任何刺激消費效果。
他笑稱,酷碰券唯一的優點,就是政府花費的錢,會相較發現金或消費券來得少,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不會使用”,就如同過去成效不彰的“夜市券” ,他強調“現在可不是替政府省錢的時候”。
即便消費券確實有替代消費的效果,現金可能有一半會被存起來,但假如“消費券跟現金在刺激消費的效果都不好的話,那酷碰券更糟。”
派錢時該不該“排富”
假如政府決定要發現金或消費券,是否要有排富機制的問題,陳國樑認為雖然富人不須紓困,但問題在於“如何定義誰是富人?”有國民黨立委倡議,可根據上一年度的綜合所得稅資料分級距發放,但陳國樑說,這可能會讓一些去年薪資所得高,今年恰好受疫情減少收入或失業者(例如某些台籍幹部),被排除在補助之外,承受雙重打擊。在此同時,也會出現有某些靠股票交易,生活優渥者,卻能拿到補助的不公平現象。
在疫情衝擊人民生計的特別時期,陳國樑認為,發放現金時不該區分“誰是富人”,但政府可以製定鼓勵機制,讓不需要這筆錢的富人,要不就花掉所有消費券,不花也可以捐贈給社福或弱勢團體,搭配租稅扣抵為誘因,讓邊際消費變成百分之百。
疫情下的經濟對策指引
陳國樑坦言,發現金或消費券還是不夠好,比較理想的方案,是政府能進行大型的基礎建設投資,這對經濟效果的刺激最大,因為這能創造就業,就業又會帶動消費,消費又能促進下一波的需求,但他困惑的是,有誰具備這樣的視野呢?在這個情況下,退而求次之的做法就是發現金或是消費券,要說最糟糕的手段,非酷碰券莫屬。
對於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經濟帶來的鋪天蓋地攻擊,陳國樑認為曾任奧巴馬首席經濟顧問,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賈森·弗曼(Jason Furman)在疫情時期所提出的六大經濟政策指引,非常值得台灣決策者參考,包括:一、過無不當、只怕不及;二、盡可能使用現有機制;三、於有需要時發明新的方法;四、多樣化、不須擔心重複或製造出意外的“贏家”;五、盡可能將私部門列為計畫的成員;六、須確保政策反應強且持久。
此外,陳國樑特別加上了第七點,保障弱勢族群和失業勞工,因為他們是在疫情中受到最大傷害的群體。他說,在面對系統性危機時,政府對這些人的紓困和保障仍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