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時間回到2008年11月,在當時強大的金融海嘯席捲全世界,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促使政府想要發放消費券來刺激經濟。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特別建議用發放消費券的方式來促進景氣活絡。
然後在立法院的立法通過下,《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就誕生了,以舉債新台幣858億元(以台灣總人口約2,300萬人,每人3,600元估算)的方式籌措財源編列特別預算。
為防止偽券流通,消費券由承印鈔券的中央印製廠印製,防偽措施與現金鈔券相似。
當下自然在台灣的環境氛圍下有著正反兩面的聲音。
2008年6月,
民進黨認為此消費券政策不如用583億元的「退稅濟貧」方案,
並批評消費券的政策 :
決策遲緩、缺乏計劃性、
消費券的發放易錯擾民,而且不如現金有效。
然而大家也有所謂的不得找零、轉售,不利乘數效果擴張、諮詢服務人員薪資偏高、消費券回收成本過高、民眾以消費券取代現金,產生替代效果等質疑,發放消費券相關作業匆促,實際成效亦待觀察等諸多的疑問。
但基於凱因斯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確實能產生多倍的效果出現,且在鼓勵全民踴躍購買消費的情況下,學者們預估發放消費券可使2009年台灣的GDP增加約0.66~1%,略高於原先預估的0.64%。
由於消費券的本意是在於一定時限內刺激市場消費,所以消費券不可私下收購,但也確實在事後回頭看有達到預期的經濟效果,也成功讓台灣度過金融海嘯的侵襲。
所以消費券是代用券的一種,為了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
政府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在消費時的支付,這樣就能藉由增加民眾的購買能力與消費的慾望方式振興經濟與市場流通,帶動國家的生產與投資活動的成長,加速景氣的復甦。
凱因斯法則亦即「需求創造供給」。
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是因為需求面嚴重不足,才會造成大量的失業,因此提出「有效需求原理」,認為只要政府積極提升需求,就能恢復經濟繁榮。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因而被視為一種「需求面經濟學」。
所以消費券的產生讓人民的購物、消費慾望提升,便能提升需求進而會帶動生產與製造,這種內需的產生造成面對巨大毀壞的經濟體系的復甦有很大的起步作用產生。
凱因斯則認為對商品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消費券的刺激正可以增加對商品的需求,因為人民的消費能力。
結論在於消費券上的事情,有幾件事情是優於現金,雖然世界傾向發放現金讓人民能度日不要放棄,但台灣選擇的方法是需要在短時間內經濟拉回到原先的水平,此為振興,而各國的現金是還在紓困的階段是最為實際,至於台灣現在需要哪種我也無法斷定,這還得由人民去決定與判別清楚才行,畢竟病毒的詭譎誰也不能肯定現在的安全性,但我想消費券的推出,希望不要加重疫情,鼓勵大家出去消費,相對的也必須要給人民一個安全的環境才行。
時空的背景不同,但做法與原因相同,
卻要用不同的名稱來訴說。
CarefreeSu 202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