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ito Tsuruoka 鶴岡路人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系副教授,專業為國際安全保障、歐洲政治等。
中國正在輸掉了歐洲的論調,反而形塑了歐洲獲勝的錯覺。然而這場大戰根本還沒開始,而且將會是場又長又艱困的一場拉鋸戰。
在疫情時代下,在亞—歐關係中吵得沸沸揚揚的現象就屬北京對歐洲展開的攻擊性外交手段莫屬。事實上,中國劇烈的膨脹和恐嚇姿態又被喻為「戰狼外交」,戰醒了許多歐洲國家。北京在疫情時代的戰狼舉措被視為是一著爛棋,由此產生了一種中國正在失去歐洲的論調。
然而,這種判斷為時尚早。中國正在輸掉了歐洲的論調,反而形塑了歐洲獲勝的錯覺。然而這場大戰根本還沒開始,而且將會是場又長又艱困的一場拉鋸戰。
的確,北京戰狼策略下的威嚇使得歐洲多國與北京畫出距離,更傷害了中國在歐洲的公共形象。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Borrell)曾警告歐盟各國,注意隨疫情上演的「話語權之爭」,並批評北京意圖分化歐盟各國。
今年四月,北京就曾向歐盟施壓意圖改變歐盟針對新冠病毒各國政府的虛假新聞報告。即便當時比利時堅稱並未礙於北京壓力而改變報告,現在官方卻已證實北京確實為此進行多次干涉。
無獨有偶,另一爭議事件爆發。由27名歐盟駐華代表共同署名在中國官媒「中國日報」的文章,受到中國的言論審查。中國外交部向駐華大使施壓,如要發布此一文章就必須刪除「冠狀病毒在中國的爆發」的字句。而歐盟代表團接受審查的舉動,反而引燃了歐洲各國對新聞自由的批評與不滿。其他還有多筆中國的戰狼行為在歐洲多國橫行。最著名的就是駐法中國大使在網站刊登了多篇匿名文章批評法國與歐洲在疫情政策多麽無能。
從近來的發展觀察,北京在許多方面都有不單純的動機。而北京的意圖就是想洗白大家對於疫情來自中國的印象,並想要震攝各國對於中國的批判,許多舉動其實就是著爛棋。歐洲的對中政策正歷經結構性的轉變,而想要一如往常地跟中國談生意變得越來越難維持。歐洲的確做了一些修改,尤其在香港國安法又加速了這一改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一系列爛招並不足以導致中國輸掉歐洲。其中也有歐洲因素在其中。其中有四項要點需要被考慮。
首先,我們需要認知北京的目標已經不再是如何贏得歐洲人的心(假設中國曾想贏得歐洲的心......)。現今中國的目標在於確保有足夠的人數佔據布魯塞爾的重要職位和各國首都,以便影響歐洲的自由價值,以及讓歐洲為了賺中國錢而不得不與中國妥協。
第二,疫情後的歐洲在近年將會出現針對中國的歧見之爭。一派是願意以失去中國經濟為代價而堅守歐洲利益與價值的國家,而另一派則會選擇保持目前與中國的關係。北京已然在各國政府與商業交流背後進行操弄,發揮符合中國利益的力量。此外,歐洲國家例如匈牙利、希臘,當然還有脫歐的英國也已經開始成為中美爭霸的延伸戰場。
第三,嘲笑北京的戰狼外交不會使得歐洲面對中國壓力更有彈性。依照北京對歐洲各國所制定的外交行動,代表北京十分瞭解歐洲各國對中國的依賴。因此,問題反而落在歐洲各國應如何減低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原先起源自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概念的「戰略自主」,如今將擴大適用於戰略性物資的全球供應鏈,包括醫藥裝備。
第四,需要嚴正以對的問題在於北京對歐的戰狼行為究竟是肇因於大流行的短期反應,或這將會是未來的新日常。不論怎麼假設北京會調整對歐策略,但他所謀求的利益與目標不會改變。這意味不論如何,這將會是一場拉鋸戰。
在宣告中國輸掉歐洲之前,光是歐洲內部就有許多挑戰。而北京絕對不會放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