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德國的親中政策仍積習難改

2020/07/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去年底德國總理梅克爾首度造訪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梅克爾沉痛地表示:「我深感羞恥,將永不再對受迫害的人漠然無睹。」
但新疆人顯然不在梅克爾對「人」所定義的範圍內,梅克爾始終避免在新疆集中營與香港問題上批評中共,甚至輪值為歐盟主席首要便是定義中國為戰略夥伴。而今德國國防部長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受訪時,表示對中國大聲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對大局無益,應該堅持發展經貿關係以改善中國的人權政策。消息一出,國際媒體震驚,由於梅克爾在德國聲望仍高,德國人真的從納粹中得到教訓了嗎?

親中一直是德國政策主軸

1. 杭亭頓曾經論證,德國由於二次大戰戰敗的關係,教育體系對於納粹全面反省,因此在價值觀上不會偏離美國太遠。杭亭頓錯了,二戰與教育對德國人價值觀的影響,並不如他想像中的強大。
梅克爾政府辯駁高聲批評於事無補,但是她們對於批評比中國更為強大的美國,可從來都是高調進行,唯獨對中國唯唯諾諾。
2. 梅克爾政府如何看待中國?首先,以經貿改變中國的「交往」政策,不僅是川普之前的美國主張,同樣也是德國的主張,而且親中一直是德國政策的主軸。
不僅梅克爾親中,她前任的總理Gerhard Schröder就是中國的堅定支持者,中國加入WTO後,德國廠商大幅增加在中國的投資,以便獲取市場與利潤。梅克爾上任後,更是大力推行兩國經貿往來,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3. 德國廠商是否曾經像美國廠商一樣,抱怨中國《合資法》等法律的強迫技術移轉與技術竊盜?
是的,德國廠商曾經向政府抱怨,例如知名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多年來一直對中國的技術政策與不公平競爭提出批評,不過擔心遭到中國政府報復,所以一直不敢讓企業具名,只能以BDI名義反對,德國賓士汽車就曾經因為在廣告中引用達賴喇嘛的話而被迫道歉。不過德國政府始終對此輕忽以對,並未拿出真正強硬有效的政策應對。
梅克爾與習近平在2019年的G20峰會合影。Credit: picture alliance/dpa/B. von Jutrczenka

核心企業被併購,德國才有點警覺

4. 德國政府親中的後果?
由於美國對於中國併購技術的管制較嚴,因此中國的技術類併購主要發生在歐洲,尤其以德國為大宗,德國政府一直對此缺乏對策,直到2016年,中國併購德國最重要的機器人公司Kuka,德國才舉國如大夢初醒,爭先恐後地尋找併購術語中的「白色騎士」廠商買下Kuka,可是一來德國發現並無法律可以阻止中國,二來沒有其他企業願意出價超過50億美元的報價,於是眼睜睜地看著德國最核心的企業之一Kuka成為中國企業。
Kuka之後數月,中國企業又要併購德國晶片設備公司Aixtron,這家公司的晶片用於包括台灣使用在內的愛國者飛彈,德國政府竟然也同意,後來是歐巴馬政府擋下這筆交易。
5. 除了技術併購之外,德國還如何與中國合作?
德國西部的城市Duisburg(按:一帶一路的歐洲終點)被市長稱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德國的中國城市」,不僅在當地學校設立孔子學院,並且努力讓該市成為「中國打通歐亞的樞紐」,市長甚至率團到深圳訪問華為總部,希望華為將該市打造為5G智慧城市。
6. 中國如何回應德國的憂慮?
中國主要的論點在於中國廠商屬於下游,德國廠商屬於上游,中國廠商自德國進口機器與關鍵零組件,製成產品後銷售全世界,兩國互補性大於替代性,合作才能產生雙贏的結果。此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若制裁中國必遭受報復,屆時德國得不償失。
雖然在有些產業因為中國在價值鏈上移動十分迅速,已經增加與德國產品的競爭性,但是中國的論點的確說服不少德國商人與政客,以此遊說德國政府。

梅克爾等政要仍未改變親中態度

7. Kuka併購案後,德國有何改變?
2016年的Kuka併購喚醒德國人,開始對中國企業的併購比較嚴格審查,2017年德國與義大利要求歐盟研究投資審核機制,今(2020)年德國與法國更發函給歐盟,要求對獲得外國政府大量支持與補助企業的不公平競爭,研擬歐盟共同的對策。而中國在歐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在2016年達到了370億歐元的頂點之後,也逐漸下降。
但是梅克爾本人的改變甚少,去年她率領包括大企業在內的訪問團訪中,期間完全迴避對於新疆集中營與香港反送中運動發表意見,小心翼翼不觸怒中國政府,甚至今年年初蔡英文當選總統時,她也擔心觸怒北京而拒絕公開向蔡英文道賀。
今年中國趁疫情低價併購歐洲企業,歐洲議會第一大黨「歐洲人民黨」(EPP)主席韋伯Manfred Weber,因此要求歐盟應該禁止中國企業在12個月內併購歐洲企業,梅克爾依舊拒絕對此表示意見。
不過歐盟正在討論「外國補貼白皮書」,將立法允許歐盟國家限制外國針對戰略資產的直接投資案件,尤其是那些受到國家大量補助的企業。
事實上,梅克爾依舊是中國的堅定支持者,她的巴伐利亞姐妹黨成員、聯邦議院副主席Hans-Peter Friedrich籌組新的團體China-Brücke(中國橋),以促進與中國的對話與合作,據說包括SAP在內的德國企業與包括阿里巴巴、中興和華為在內的中國公司在背後支持此一組織。因此預料梅克爾政府的親中政策,恐怕在短期內很難有所改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沈榮欽
沈榮欽
加拿大York University教授,由於兒時父親貼在床頭的世界地圖,所以雖然出生在亞洲,但後來選擇在歐洲受教育,現在在美洲工作。對企業與市場感到興致盎然,希望能夠以商業與經濟為主,透過策略與組織理論的角度,分享對於世界的觀察,以及對於台灣政治與經濟政策的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