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德國總理蕭茲訪問中國,並帶了德國12家企業巨頭的豪華商業代表團一同訪中。包括化工巨頭巴斯夫、瓦克化學集團,汽車領域的大眾、寶馬,醫藥生物領域的默克集團、拜恩泰科(BioNtech),金融領域的德意志銀行,製造領域的西門子,能源企業Geo Clima Design,食品企業喜寶集團以及運動品牌addidas。據媒體報導,有100多家德國企業申請隨行,最終只有前述這12家獲批。
來訪期間,德國國內部分媒體也認為他們這個行程是在舔中。而這是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第一個訪中的G7領導人。在美中對抗不斷升級的環境下,德國總理卻做出反向的帶隊訪中這樣對中國示好的行為,這讓我們深深思考背後意味著什麼?
歐洲去工業化
由於俄烏衝突引發能源危機,除了歐洲經濟受到重創外,也引發歐洲去工業化的問題。歐洲的能源成本高漲,讓許多製造業變得不具競爭力,譬如歐洲天然氣價格是美國好幾倍,那歐洲化工廠根本不能跟美國化工廠競爭。而且不只貴,還不是花錢就一定可以買得到。這樣的結果是,許多高耗能產業面臨關閉,整個產業加速遷離歐洲。但失去製造業是非常糟糕的,除了立刻可以看到的工人失業之外,所有的經濟發展良好的國家,製造業都是發達的,經驗上沒有製造業不發達的經濟發達國家。無法好好留住製造業的歐洲,長遠下來必然尚失經濟活力,而逐步衰弱。
德國面臨的是過快去核能所引發的問題。2011年默克爾政府決定分階段關閉17座核電廠,目前剩下3座。而最後的3座核電廠也將於今年底關閉。新聞上常看到的北溪1號、北溪2號天然氣管路是原定去核能之後,為了採取天然氣發電所建。10年前是和平的,所以計畫使用天然氣來取代核能。但這個在和平前提下所訂定的能源計畫,在俄烏衝突之後已經完全失敗。
綠能將是未來幾年絕佳的投資機會
能源問題對於歐洲來說已經是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因此利用再生能源這種不用依靠進口的能源必然是重點發展的方向。今年5月歐盟公布的「REPowerEU」計畫,對於太陽能跟風能的投資金額就高達860億歐元。除了政府明確的投資計畫外,隨著技術進步,太陽能發電的成本逐步降低,近期已經低於傳統石化能源的發電成本。以往在談太陽能的投資機會,都先看政府的補助計畫,然後評估成長的空間。但現在這有本質上的改變,因為太陽能已經逐漸成為更有效率、更便宜的發電方式,不靠補助就有需求。再加上歐洲明確的投資計畫,太陽能產業將迎來篷勃發產的黃金時期。
中德不對抗
德國在面臨原能以及衰退的問題下,採取的措施是轉身與中國合作,希望透過貿易更加緊密與雙向投資,來提振德國的經濟。德國的行為讓我們了解一件事
美國是現在最強大的國家,而中國是快速崛起並能挑戰美國地位的國家。無論表面上、在道德上是什麼原因,骨子裡美國不希望中國強大,因此打擊中國是美國既定的政策方向。也有了貿易戰、科技戰、半導體戰。美中對抗基本上是不會結束,只會升級的一場對抗。
但對德國來說,打擊或制裁中國對他自己有什麼好處?一個獨大的美國跟兩強相互制衡的情境,說不定兩強相互制衡對德國來說才是最有利的。所以雖然我們習慣性的認為,跟中國對抗是理所當然的。但德國的行為是否在暗示,配合美國打擊中國的國家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多。
和平是最美好的事
德國原先的能源計畫,是建立在歐洲和平的基礎上。現在俄烏開戰,原本所設定的和平,或與俄國關係友好,短期是看不到了。這所衍生的能源大漲、物價上漲、經濟衰退,所有後續的發生,都把整個歐洲都往下拉。原本和平的情境,無論是對俄羅斯、烏克蘭、或德國都是比現在好的。
和平比較好、和平共處也比較好,這也很適用在現在台灣的處境。台海風險上升,全球都覺得台灣是半導體生產重鎮是風險很高的事情。既然風險高,當然要想辦法分散風險。
所以未來投資的時候,就不要再投資在臺灣了吧!
未來有新技術,也不要只放在台灣上吧!
資源要平衡的分散到其他地區吧!
吸引高額的投資能帶來產業升級、收入提升、產業活絡、經濟成長。但在目前的國際情勢下,無論是他國政府或國內外企業,傾向降低對台灣投資的可能性都更高一點。雖然有點悲觀,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在兩個大強國中間更為中立一點,也許對台灣是更好的也說不定。總之,和平是最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