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德、日兩國對中國的戰略抉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是說德國目前的親中態度,讓許多人很意外,不過這其實是有跡可循,因為過去的日本,也曾選擇一樣的策略與路線,只是地緣問題,讓兩國最後走向不同的方向。或許精確一點來說,德國距離中國比較遠,因此德國比較晚開始思考關於中國的問題。德國現在就像二十年前的日本,認為與中國加強關係將有助國家的經濟與戰略利益,因此除了積極與中國政府交好,也對中國的各種惡行視而不見,若想要瞭解目前德國的想法,過去的日本就是一面最好的鏡子。因為兩國擁有非常類似的歷史,同為地區強國,又都是二戰戰敗國,在戰爭結束後受到美國的扶植,成立民主政府,境內也有大批的美軍駐紮。

德、日兩國有非常類似的背景,但地緣差異決定了對中政策的不同。

德、日兩國有非常類似的背景,但地緣差異決定了對中政策的不同。

簡單來說,日本與德國會選擇親中的兩個最關鍵因素,第一個當然是經濟上的利益考量,這也是最顯而易見的表面原因,第二個比較少人提起的考慮,則是希望能平衡美國的壓力。畢竟美國是世界超級強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還是日本與德國的佔領國。雖然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在記取一戰結束後的教訓,對於扶植與控制這兩國政府的技巧更為成熟,不會頤指氣使,只是這兩國政府的很多政策,還是受到美國政府的影響。日本一直希望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德國又何嘗不是,當然在美國控制今日世界的經濟秩序、主導各種科技發展的現實情況下,兩國也不可能直接跟美國政府撕破臉,所以尋找一個槓桿來平衡美國的壓力,另一方面又不會破壞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就是這兩國最佳的選擇。

日本過去搶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交,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結果。特別是近代日、中兩國的關係非常特別。在中日十五年戰爭爆發之前,日本與中國的來往交流非常密切,明治維新成功的日本成為了中國知識份子取經的對象,當時有很多中國人都前往日本留學,並從日本輸入大量的制度與典籍。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蔣介石,他不止擁有許多日本朋友,在日本振武學校讀過書,中日十五年戰爭結束後,他更招募許多前日本皇軍的高階軍官,擔任高階軍事顧問,協助他對抗共產黨。中日兩國的民間人脈在戰爭結束後,快速恢復,在蔣介石政權還沒有因為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而大肆展開反日宣傳之前,日本與台灣的來往密切。等到日本選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這樣的民間人脈與共同的利益,也快速讓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升溫。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日、中兩國的關係如膠似漆,中國需要日本的經濟投資與工業技術,日本也覬覦未來中國的龐大市場。就在美國聯中制蘇與接觸政策的鼓勵下,日本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同時為了化解過去的歷史恩怨,日本還提供給中國鉅額的援助與無償貸款。即使在天安門事件之後,日本也沒有改變這樣的態度,甚至接下來中國經濟快速起飛,日、中兩國的經濟依存度越來越高,而讓日本政府與中國政府的關係更加密切。這樣的情況一直要到中國開始顯露出稱霸的野心,影響到日本在東亞的地位後,情勢才開始轉變。當時中國共產黨政府為了維繫政權穩定的需要,開始鼓動民族主義,揭起反日浪潮,日本警覺中國想要取日本而代之,成為新興強權,兩國關係才出現裂痕。釣魚台主權爭議只是果,而不是因。

在習近平上台後,由於徹底揚棄了過去中國韜光養晦的政策,而加速了日本與中國的矛盾,兩國的關係陷入建交以來的低潮。安倍晉三與習近平會面時,雙方冷漠以對的照片,已說明了一切。在那幾年間,日本社會不斷在辯論日本與中國的未來關係,剛好又因為一連串的齬語,而讓日本內部的親中派截截敗退,歷年的民調中都顯示,日本社會對於中國的不信任感,不斷升高。日本政府當時相繼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與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拉攏美國、印度、澳洲等國來組成抗中陣線,可惜當時的美、澳等國還未警醒,因此孤掌難鳴。今日的德國其實就走在過去日本的道路上,只是因為德國距離中國比較遙遠,雙方的歷史淵遠也不深,所以兩國關係的發展比較慢,德國是在中國經濟起飛,消費能力大增以後,才開始重視中國市場,並且認真看待與中國的關係。

德國與日本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德國人認為中國對德國沒有真接的威脅,畢竟德國遠在歐洲。在德國的眼中,中國是廣大的市場,沒道理不去爭取豐厚的經濟利益。過去在梅克爾主政下,德國與中國的關係快速發展,即使中國在亞洲已顯露出更大的野心,對德國來說仍然無關痛癢,因為德國今天在東亞地區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國家利益可言,不像英國還有香港這個前殖民地,亞洲的印度、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大洋洲的許多國家,都是大英國協的成員。德國當然不是看不出來中國的野心,畢竟德國社會內部也有很多的討論,只是以目前的情況來說,這不是德國的問題,德國沒有必要因為遠在天邊的事,影響到德國與中國的關係,傷害到德國人在中國市場的龐大利益。美國今天戰略轉向與中國展開殊死戰,對德國來說,剛好可以擺脫美國的壓力與控制。德國的真正威脅是俄羅斯,但在今天,應該多數人都不相信普丁真的會入侵歐洲吧。

梅克爾與安倍晉三還有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兩個人擔任很久的總理與首相了,將在這一、兩年內卸任。本來在執政末期的領導人,就比較不願意對既定的政策進行重大的變更,更何況有誰不知道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未來卸任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還能像美國的季辛吉一樣,從中國獲得各種的好處。因此梅克爾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有那些姑息中國的發言。安倍晉三才會在中國試圖恢復中、日兩國關係時,積極配合,甚至為了讓習近平訪日而用盡心思。不過這也暗示一件事,那就是是接下來美、日、德等國都會更換新的領導人,未來這些人對於中國的態度,將左右接下來十幾年間的世界格局發展。美國與日本兩國對於中國是敵是友的辯論,幾乎都已經取得了共識,剩下的只是面對這個敵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但德國社會內部的這場大辯論,恐怕才剛剛要開始,結論也還在未定之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hia-Min Lin-avatar-img
2020/07/24
深有同感,目前美國對德國而言,是德國再次偉大與稱霸歐洲的阻力。不只德國,小布希稱為老歐洲的國家(以德法為首的西歐國家),冷戰後,跟美國都越走越遠,而小布希口中的新歐洲,都是從共產國家蛻變成北約成員國,一來深受俄羅斯的威脅,二來對共產主義國家沒有信任感(因為他們以前也是),因此與美國越走越近,目前對台灣很友好的捷克就是好例子。這些東歐國家,最近紛紛採購F-16以及其他美國武器,來淘汰舊有的俄式武器。但是老歐洲國卻是自行發展新武器,甚至自行發展衛星導航系統,不要用美軍的GPS。另外,出身東德的梅克爾,從小受到的教育是稱讚共產中國的。
CHT Tseng-avatar-img
2020/07/22
一連串的齬語 → 齟齬
donald trump-avatar-img
2020/07/22
德國對中政策受到其做為歐盟歐元區核心國家身分的制約,先進國家GDP總值第二名的日本至今仍有美軍駐守足以證明日本有嚴重的民族性格缺陷,以親美或親中的黑白二元對立觀點來看德日兩國對中政策並不恰當。
Conan Yang-avatar-img
2020/07/22
美國「聯印制中」戰略成形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bde62803-eda7-4cdc-9943-d454d8d14027
avatar-img
王臻明的沙龍
5.2K會員
426內容數
「假圖天國」將以即時深入解析軍事新聞與國際情勢的方式,討論新聞背後的意義與當前國際情勢的關係性,並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說明各國間的利害關係與複雜恩怨。另一方面,我也會輔以歷史與戰史的介紹,闡述過去歷史戰事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立場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王臻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肯定是歐洲大陸本週討論度最高的新聞!德國和英國,過去是中國在歐洲最親密的兩個盟友,卻在本週四不約而同發出新的聲明,對中國的態度明顯轉冷淡,鼓勵民間企業de-risk from China(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理由為何?對投資面的影響,究竟為何?
Thumbnail
這肯定是歐洲大陸本週討論度最高的新聞!德國和英國,過去是中國在歐洲最親密的兩個盟友,卻在本週四不約而同發出新的聲明,對中國的態度明顯轉冷淡,鼓勵民間企業de-risk from China(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理由為何?對投資面的影響,究竟為何?
Thumbnail
據日媒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計劃在年底修改《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簡稱「安保戰略」),內容涉及對中國的角色定位,並引發了不同政黨的立場博弈。
Thumbnail
據日媒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計劃在年底修改《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簡稱「安保戰略」),內容涉及對中國的角色定位,並引發了不同政黨的立場博弈。
Thumbnail
11月4日德國總理蕭茲訪問中國,並帶了德國12家企業巨頭的豪華商業代表團一同訪中。 在美中對抗不斷升級的環境下,德國總理卻做出反向的帶隊訪中這樣對中國示好的行為,這讓我們深深思考背後意味著什麼? 歐洲面臨去工業化的風險!同時伴隨一個投資機會!而這跟台灣又有什麼關係!
Thumbnail
11月4日德國總理蕭茲訪問中國,並帶了德國12家企業巨頭的豪華商業代表團一同訪中。 在美中對抗不斷升級的環境下,德國總理卻做出反向的帶隊訪中這樣對中國示好的行為,這讓我們深深思考背後意味著什麼? 歐洲面臨去工業化的風險!同時伴隨一個投資機會!而這跟台灣又有什麼關係!
Thumbnail
是說台灣的民間智庫國策研究院在舉辦影響力論壇時,邀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以視訊的方式參與。安倍晉三在「新時代台日關係」的演說中,討論近日中國對台灣逐步加大的軍事壓力,並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更是美日同盟有事」。引來中國的強烈不滿,除了立即召見日本駐中國大使,提出正式抗議,更嚴詞批評安倍晉三的說
Thumbnail
是說台灣的民間智庫國策研究院在舉辦影響力論壇時,邀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以視訊的方式參與。安倍晉三在「新時代台日關係」的演說中,討論近日中國對台灣逐步加大的軍事壓力,並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更是美日同盟有事」。引來中國的強烈不滿,除了立即召見日本駐中國大使,提出正式抗議,更嚴詞批評安倍晉三的說
Thumbnail
今天我們所碰到的大多國家或國際上的重大議題,其實都是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所累積形成造成的結果。
Thumbnail
今天我們所碰到的大多國家或國際上的重大議題,其實都是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所累積形成造成的結果。
Thumbnail
是說德國目前的親中態度,讓許多人很意外,不過這其實是有跡可循,因為過去的日本,也曾選擇一樣的策略與路線,只是地緣問題,讓兩國最後走向不同的方向。或許精確一點來說,德國距離中國比較遠,因此德國比較晚開始思考關於中國的問題。德國現在就像二十年前的日本,認為與中國加強關係將有助國家的經濟與戰略利益....
Thumbnail
是說德國目前的親中態度,讓許多人很意外,不過這其實是有跡可循,因為過去的日本,也曾選擇一樣的策略與路線,只是地緣問題,讓兩國最後走向不同的方向。或許精確一點來說,德國距離中國比較遠,因此德國比較晚開始思考關於中國的問題。德國現在就像二十年前的日本,認為與中國加強關係將有助國家的經濟與戰略利益....
Thumbnail
梅克爾政府辯駁高聲批評於事無補,但是她們對於批評比中國更為的強大美國,可從來都是高調進行,唯獨對中國唯唯諾諾。 以經貿改變中國的「交往」政策,是德國一直以來的主張,即使在德國最核心的企業之一Kuka被中國併購後也仍未改變。
Thumbnail
梅克爾政府辯駁高聲批評於事無補,但是她們對於批評比中國更為的強大美國,可從來都是高調進行,唯獨對中國唯唯諾諾。 以經貿改變中國的「交往」政策,是德國一直以來的主張,即使在德國最核心的企業之一Kuka被中國併購後也仍未改變。
Thumbnail
美中對抗下,歐洲,尤其是西歐各國的立場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究竟會在兩大強權的對抗中,採取什麼樣的策略,美中兩國又會怎麼跟西歐各國互動?
Thumbnail
美中對抗下,歐洲,尤其是西歐各國的立場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究竟會在兩大強權的對抗中,採取什麼樣的策略,美中兩國又會怎麼跟西歐各國互動?
Thumbnail
是說隨著美中關係的快速惡化,雙方越來越劍拔弩張,原本應該是東亞地區重要國家之一的日本,近來的角色卻越來越模糊。在這場牽動整個地區情勢的新競爭中,日本不止態度低調,甚至頗有局外人之姿。對比歐巴馬時代美中關係還如膠似漆之時,安倍首相就率先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政策,希望拉攏盟邦,以暗中圍堵中國與俄羅斯.
Thumbnail
是說隨著美中關係的快速惡化,雙方越來越劍拔弩張,原本應該是東亞地區重要國家之一的日本,近來的角色卻越來越模糊。在這場牽動整個地區情勢的新競爭中,日本不止態度低調,甚至頗有局外人之姿。對比歐巴馬時代美中關係還如膠似漆之時,安倍首相就率先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政策,希望拉攏盟邦,以暗中圍堵中國與俄羅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