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塊買振興券的「效益」

1000塊買振興券的「效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振興券第一梯次預購結束,並於7月15日開放領取。之後還有第二波跟第三波的預購跟領取。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常讓民眾詬病的地方在於「繁複的程序」:為甚麼不像當初發消費券一樣,直接印券發放,或直接發現金就好,為甚麼要先用1000塊換3000塊面額的振興券?政府收這1000塊的用意在哪?

對於上述問題,如果從總體經濟中的貨幣政策來看振興券的發放程序,會發現,這些程序也許是減緩後續通貨膨脹可能性,以及減低政府舉債額度的發放設計,而這也是消費券跟振興券的差異之處。

貨幣政策主要指政府透過調控貨幣數量來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以達到維持物價穩定和促進經濟成長等目的。簡言之,政府將透過擴大公共支出,調降利率、印鈔票等,讓市場貨幣量提升,刺激需求與消費。但如果前述三者操作不當,則可能會加速通貨膨脹。

依上述邏輯來看馬政府的消費券跟蔡政府的振興券(或三倍券)。這兩種券,某種程度跟印鈔票投入市場的邏輯類似。前者因金融海嘯衝擊,後者因新冠肺炎影響,皆造成商品(供給面)趨於停滯。這時,政府花錢印製交易媒介(消費券、振興券)投入市場促使商品流動,進一步刺激供給,使之前未消化、未滾動的供需活絡起來,以達到經濟復甦的目的。

因此,消費券跟振興券的目的都是刺激消費、達到經濟復甦,看起來名稱不同而已。但事實上,兩者的關鍵差別,在於發行這類交易券之後所造成的副作用,即舉債還有加劇通貨膨脹。而部分民眾認為很多餘的「民眾先繳1000塊給政府」該行為,就是減緩前述副作用的關鍵。

馬政府的消費券,必須先花錢請廠商印券,某方面即擴大公共支出,把錢灑進市場。但重點在於,馬政府是直接把國庫裡面的錢(其中還舉債858億)付給印券場廠印券,這樣等於是增加市場貨幣量。這時,市場貨幣變多,可是商品的流動只是透過消費券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樣態,商品供給就整體來講並沒有大幅增加。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就這樣種下加速通膨的禍根(通貨膨脹每年在每個國家都會發生,只是漲得快或慢而已),且還留了858億的債務在那邊。

反觀蔡政府的振興券。疫情爆發前,蔡政府施行減稅政策,連帶提升企業投資意願(看看之前台股的漲幅),並使產能跟供給上升。減稅後,卻面臨肺炎衝擊,導致消費者需求降低,連帶造成商品供給、流動停滯。如果蔡政府的「振興券」採用跟馬政府一樣的發放方式,雖促進商品跟供給的流動,但還是會面臨舉債印券、通膨加劇的問題。此時,「向民眾要錢印券」這行為,似乎是唯一方式。而向民眾要錢的方法,不外乎就是課稅、發公債。但這幾種方式基本上行不太通。課稅?等於是直接自打減稅政策的臉;發公債?通常會去買政府公債的大多是企業或銀行。企業與銀行自己已周轉不靈了,更不可能對政府的公債有興趣。因此,就採用了目前所看到的,「民眾先繳1000塊給政府」這道程序。該程序不只減緩政府舉債額度,甚至是預先緩和通膨加劇的速度。再說一次,政府拿民眾的錢去給廠商印券,這意味著錢都是在市場流動,市場的貨幣量沒有變,即便後續商家會拿振興券去換現金,但用券消費的期間所溢出的供給與產能將由之後換現的貨幣量補起來。所以總體來講,市場上的貨幣與商品應不太會有太大的比例差,因而減緩通貨膨脹的速度。

所以,消費券跟振興券這兩者,雖具有同樣的政策目的,但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會加速通貨膨脹甚至大幅舉債,後者則是透過「民眾部分自費」,在促進消費與商品流動之後,仍能降低舉債額度以及減緩通膨速度的可能性。因此在這非常時期,先繳1000塊的這個「多餘又繁複的程序」,既能刺激消費,又能減緩後續可能的副作用,長期來看,似乎有頗高的「效益」呢!

該文亦刊登於《新公民議會》-〈1000塊買振興券的「效益」〉

avatar-img
洪啓堯的沙龍
70會員
191內容數
總覺得生活很多事情都在「卡」你嗎?總覺得做任何事都覺得很不順嗎? 本專題以現實生活為例,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與大家分享生活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面對類似的問題時,可以用甚麼方法或心態去面對。 如果您在生活上有跟我同樣的問題,來!點進本專題,也許可以獲得解決的方法或靈感呢! 別猶豫了,快上船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洪啓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要求媒體要中立理性客觀是近幾個世代的事。 「中立客觀」這個概念放在歷史長河中,也許它並不是媒體原本的樣子。
家,是我們本地人的私領域,可是對移工們而言,卻是他們的工作場域-「公領域」。一旦這些移工們的勞力,在重要的節日得到短暫解放後,他們只能在各個城市的交通節點,用最省錢的方式與自己的老鄉們相聚。車站站體,成了移工們的社交場域或是某種程度的「私領域」。
以現在韓穩定下跌的聲量來看,這將形成:郭台銘晚一天宣布參選,韓國瑜回防固守游移的泛藍選民和中間選民的難度就越高。時間久了,不用國民黨操作棄保,泛藍選民就會自行棄(韓)保(郭)。
這次的手搖飲料店表態親中的現象,是中國政府刻意為之的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從「公民社會跟政治社會不能切開來談」這個概念出發,並舉一個案例來說明。
最近韓市長的聲量聽說有點低。但坊間說,再怎麼低,還是有死忠的韓粉力挺。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韓粉的生成過程的文章。今天把它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也歡迎留言指教。
蔡英文日前(19)日接見澳大利亞前國防部長時提到,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澳洲的印太戰略及「新可倫坡計畫」(New Colombo Plan)的理念相容,可以相輔相成。 看到這個新聞,讓我想到之前曾經針對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提出一些看法,也許可以稍微呼應一下今日的狀況。
要求媒體要中立理性客觀是近幾個世代的事。 「中立客觀」這個概念放在歷史長河中,也許它並不是媒體原本的樣子。
家,是我們本地人的私領域,可是對移工們而言,卻是他們的工作場域-「公領域」。一旦這些移工們的勞力,在重要的節日得到短暫解放後,他們只能在各個城市的交通節點,用最省錢的方式與自己的老鄉們相聚。車站站體,成了移工們的社交場域或是某種程度的「私領域」。
以現在韓穩定下跌的聲量來看,這將形成:郭台銘晚一天宣布參選,韓國瑜回防固守游移的泛藍選民和中間選民的難度就越高。時間久了,不用國民黨操作棄保,泛藍選民就會自行棄(韓)保(郭)。
這次的手搖飲料店表態親中的現象,是中國政府刻意為之的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從「公民社會跟政治社會不能切開來談」這個概念出發,並舉一個案例來說明。
最近韓市長的聲量聽說有點低。但坊間說,再怎麼低,還是有死忠的韓粉力挺。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韓粉的生成過程的文章。今天把它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也歡迎留言指教。
蔡英文日前(19)日接見澳大利亞前國防部長時提到,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澳洲的印太戰略及「新可倫坡計畫」(New Colombo Plan)的理念相容,可以相輔相成。 看到這個新聞,讓我想到之前曾經針對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提出一些看法,也許可以稍微呼應一下今日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