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龜山島開放觀光20周年~登龜山島401高地

2020/07/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宜蘭是我很常去的地方,因媽媽的娘家在三星,所以周遭景點大部份都去過了。今年疫情的關係,旅遊業受到重創,目前政府最新公告旅行業赴國外旅遊及接待來台觀光暫停至8月底,因此已經半年沒工作的我,這暑假在台灣玩水上活動、爬山和運動,來補齊以往帶團時的體力消耗。
應妹妹邀請在這周一登龜山島,在網路上先買好了登島+環繞龜山島+401高地攻頂的行程,攻頂需要事先給身分證資料,必須提前預約。
龜山島東面的牛奶海。
當天登島的海況非常好,容易暈船的妹妹沒有去餵魚,靠岸之前船家先帶我們繞島一圈,在島的東方有溫泉和海水交匯的牛奶海,不同彩度的藍非常漂亮,看到有人在划SUP和獨木舟,讓我想在這裡從事不同的水上活動。
上:島上旅客中心;下:登島北岸碼頭。
上島後有帶隊老師帶大家暖身和解說健行路程的注意事項,因上山後就沒有廁所,需要在旅客中心先去才行。步道全長1.4公里,共1706個階梯,特別強調步道為35度的斜度,留給我們2.5個小時來回,沿途每100階會有標示,不少人爬不到200階就回頭了,因為一直是無止盡的上陡坡,我一度爬到自問為何要來虐待自己。
幾乎90%都是這樣斜的階梯,一度覺得為何要來虐自己。
爬到401階時還有遊客特別自己寫上401,而401高地名稱由來是山標高398公尺加上國軍駐防的3公尺測候站建築,一共是401公尺。
當走到山頂看到1706階的標誌時會一掃疲累,開心自己終於爬到了,破不急待的往測候站上方走,從高空看可以看到全島,真的像一隻烏龜的形狀,坐船繞島時,老師在介紹這裡是烏龜的什麼部位,我都看不出來。
左:山頂上的測候站和1706階的標示;右上:一等三角的標示;右下:台灣領海基點告示牌。
大家往牛奶海的方向(東方;烏龜頭)排隊拍照,還能看到島上唯二之一的小湖:龜潭,很幸運的在天氣非常好的時刻來,不用修圖怎麼都漂亮,我花了約40分鐘走到山頂,腳程不算快,中途有停下來聽解說,沒有一直往上衝。
登到山頂的大家都來排隊等拍這樣的畫面,在照片左下島可以看到龜潭。
在山上休息一下,補充點水份和水果,12點前回到遊客中心才把乾糧拿出來吃。接著帶隊的志工老師帶著大家往龜島尾步道繞一圈,先是經過唯一的廟,有島上唯一的虛擬門牌,繼續往前走會經過另一個湖:龜池,這裡生態豐富,有魚群還有天然冷泉湧出,走在池邊步道有讓我身在克羅埃西亞十六湖國家公園的錯覺。
上:島上龜池步道,有在16湖的錯覺;下;島上廟的門牌。
途中經過一條島上的主要隧道,在34度高溫的夏天一走進洞裡瞬間降溫,往隧道內走去有對向台灣的炮台,為何是對向台灣了,因要防止敵軍侵襲台灣。
民國60年之前島上居民有700位左右,政府因軍事考量把島上的居民遷出,之後民國89年才開放可以上島觀光,今年剛好滿開放20周年,就有辦一些活動,像是之前在新聞有廣大討論的是在名字中有「龜」字的民眾可以在今年8月1日免費登島。
左上:島上的學校;左下:島上地圖;右:軍事隧道前。
走完一圈回到旅客中心,稍作休息後集體集合後才上船回到台灣本島,全程活動大約6小時左右,這是我第一次到台灣的離島玩,我覺得很推薦大家來龜山島看看。
龜池全景。
在爬山途中有聽到其他遊客說到這個行程價錢有點貴,帶隊的老師根本沒有做什麼,我聽到跟妹妹在討論,其實帶隊老師做的很多,沿途有解說,但很少人在聽,不想聽不代表他沒有在工作;另外我有注意到他一個人裝備很多很齊全,一個大背包裡裝著基本救護裝備,還有很多繩鎖掛在包包外,如果要讓你覺有使用到都是在發生緊急狀況了,當然不要用到比較好啦!其實從事觀光工作的人員在背後旅客看不見的地方,做了解說以外的準備,因為是無形的旅客不太能感受到,就會發生像這樣的問題。
登島小建議:
  1. 龜山島在市面的行程大同小異,可以尋找自己適合的行程參加,平常沒有在爬山可以選擇「登島」行程沒有「登山401高地」的內容,因為在途中看到很多衝很快的年輕人半途折返是因為氣喘不過來,或是腳力比較不足的長輩們看到直上的階梯紛紛打退堂鼓,選擇適合自己,不要硬去爬。
  2. 易暈船可以事先買暈船藥,選擇船艙內前頭坐;不易暈船者可以坐戶外區,觀賞美麗景色,容易拍到漂亮照片和聽到解說。
  3. 前往碼頭報到前建議身上帶乾糧和水,島上雖然有小小販賣部,但不一定會有你想要的食物,帶隊老師教要如何計算帶多少水量:自己體重*活動時間*7,我知道我平常水就喝很多,我就帶了1500c.c.的水,讓我在登山期間有足夠的水。
  4. 開始走步道之前一定要先到旅客中心使用廁所,因為登山路線沒有廁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安的眼界La Vista de Ann
安的眼界La Vista de Ann
Hi! 我是安Ann,年輕時去紐西蘭打工度假之後當了國際領隊,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和體會來自不同的文化社會環境,也改變了我對這世界的看法。從小到現在對吃很有興趣也很有口福,在國外生活開啟了對烹飪烘培的興趣,希望透過文字紀錄下我所見、所嚐、所聞和大家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