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怪談競演奇物語》這本小說從今年二月初正式上市以來,已經有許多評論文章講述五名作者如何神乎其技地接力完成了這部令人驚艷的作品,就連平常不會跟我聊小說的朋友,也在得知我購買此書後,急著想知道我看完之後的想法——不過,除了因為小弟生性叛逆,別人說好的作品我都有些抗拒外,也是因為我窮到沒錢買書;買了書,又覺得「因為已經有了,晚點再看也沒關係」。
總之,我在六月底、七月初才正式看完《筷:怪談競演奇物語》。當然,如此大量的好評,絕對是有其可信度的。透過三津田信三的起頭、薛西斯與夜透紫的鋪陳,瀟湘神與陳浩基的收尾,五名作者的寫作功力都令讀者大飽眼福;但要將五位作者的篇章硬分為起頭、鋪陳、收尾什麼的,又好像有點過於計較了。畢竟,每個人的故事,都某種程度上自成一格,埋藏著創作者自身關照的議題與省思;即便故事是連續的,各個短篇分開來看,也很值得討論。
我想,我尤其喜歡薛西斯的〈珊瑚之骨〉與瀟湘神的〈鱷魚之夢〉。身為台灣人,有點不好意思特別喜歡的剛好都是台灣作者的篇章;不過,這兩篇作品,的確有更多地方打中了我。接在三津田信三〈筷子大人〉後的〈珊瑚之骨〉,或許可說位處在全書中最重要的位置,薛西斯必須在前者架構出的簡單輪廓中,開創出更大、更廣的格局,讓後面的三位作者能夠有更多的空間去發揮他們的創意;與此同時,薛西斯更在做到上述任務之餘,創作出一篇飽含情感、令人動容的故事。
在此之上,瀟湘神的〈鱷魚之夢〉為《筷》帶來了更大的衝擊。作為台灣「妖怪推理」類型的開拓者,瀟湘神在他的故事中加入了更多的人文關懷,不但完美銜接了前面三篇故事埋下的伏筆,也深入台灣歷史,探討女性在時代陰影下的悲哀;投入民俗學知識,將前述故事中的玄奇神異的現象,賦予更多實在意義與邏輯。我尤其深受故事後段角色揭露身分的情節震撼——作者的這個伏筆建立在大眾對於性別與職業的歧視上,可說是對「刻板印象」做出了會心一擊,令我感佩。
當然,夜透紫的〈咒網之魚〉及陳浩基的〈亥豕魯魚〉也是絕佳的作品。〈咒網之魚〉在延續〈珊瑚之骨〉之餘,討論了網路文化追求成名背後醜陋的一面,引人深思。〈亥豕魯魚〉也在《筷》本身的基調之外,用相對輕鬆輕快的「語氣」,放大、擴充了整本作品的世界觀,為故事收了個有趣的尾;然而——如果我們非要吹毛求疵的話——或許問題就出在這個收尾上。
或許是因為〈鱷魚之夢〉已經為《筷》下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句點,以致於陳浩基必須要另外開闢出新的格局,將〈亥豕魯魚〉創作成與前面四篇故事風格有所差異的故事。這未嘗不是件好事,畢竟薛西斯、夜透紫與瀟湘神的故事都有著強烈的悲劇色彩;如若能夠用更輕鬆的態度去收束整部作品,或許也能讓讀者的心情略微平復一些。只是,將《筷》作為一個整體,以這樣風格差異強烈的故事收尾,我想覺得奇怪的人應該不只我一個。
如果要說是誰錯的話,這絕對是因為瀟湘神的〈鱷魚之夢〉寫太好的錯吧!
即便有這樣的小問題,《筷:怪談競演奇物語》仍然是一本絕對值得一讀的精彩作品。我不但慶幸台灣有願意做出這種嘗試的出版社,也感動台灣作家能與日本、香港作者一同站上舞台,進行所謂創作的「競演」。這樣的合作好像很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或許,在《筷》之後,文學作品上也能催生出更多這樣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