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繪製的桃園(TOEN)城市地圖(A.M.S L991 1944,民國33年)
延續前一章介紹關於桃園鐵路,在此擷取其中我較了解的片段。
由地圖看桃園
台灣鐵路歷史悠久,但為切合主題並縮短篇幅,本篇將以此地圖說起說起。
國民政府遷台前,「桃園車站都會區」已看得出基本雛形。建築圍繞車站,而現今主要道路也可於此地圖中發現。早期車站周遭以政府部門與市集等機能聚集,與車站共同圍塑出廣場,又被鐵路分割為前站與後站。
臺灣地形圖(1956,民國45年)(取自中研院WMTS)
桃園鎮都市計畫圖局部(民國44/05/30頒布,取自桃園市都市計畫地理資訊服務網)
桃園鐵路都會區以中正路為軸線向北擴張(但不明顯),而可觀察出當時都會區以西起民族路、民權路、中正路、春日路(後站為桃鶯路),為主要軸線。由以上兩張地圖也可發現,平交道為當時越過鐵路時的工具(台灣交通工具此時應屬人力車、三輪車、自行車時代)。
在民國44年頒布的〈桃園鎮都市計畫圖〉以可看見新外環道三民路(與現三民路三段,前廣明路)與新聯外道路復興路,在都市計畫法頒布後,都市的擴張將由帶狀延伸轉為放射。
1950年前,雖有少量小型汽車,但台灣主要交通工具還是以人力為主,機械動力被視為奢侈品。但在1951年後,政府逐漸以拼裝進口等方式開放引進,並在之後陸續有外資技術合作,機械動力之自行車、摩托車逐漸成為國民首選。交通工具的變革也影響道路規劃,技術的演進驅使都市與設施必須一併跟上。
都市巨蛇
桃園都市擴大修訂計畫圖局部(民國61/01/12頒布,取自桃園市都市計畫地理資訊服務網)
隨著交通變革,前後站車流加大、平交道意外發生,廣明路、民族路、春日路(後站街桃鶯路)修建廣明陸橋(現三民路橋)、民族陸橋、桃鶯路橋,並在民國61年頒佈之〈桃園都市擴大修訂計畫〉計畫擴大開闢三民路三段(原廣明路)中,位於上圖紅框右下角圓環旁之「路霸」慈護宮媽祖廟(父親原話「是慈護宮先有,路一直開把祂變路霸,再搬遷」)與計畫道路上原有建物(紅框內其餘紫色影線)皆須拆除或遷移改建。
三條都市巨蛇由車站前後拔地而起,是因都市的擴張、交通工具之間的相互條件。而這些,都是鐵路旁的故事之一。先簡述至此。
資料來源:
我、我老爸、一點點維基百科、中研院WMTS圖台、桃園市都市計畫地理資訊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