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顧台灣的城市發展,以前的水運時代,人們大多選擇在河岸旁建立據點,後續經過幾十年的演變下,新的運輸工具鐵路興起,讓不少區域的發展,從河岸轉成以圍繞著車站為主。
那對於桃園這座城市來說,台鐵的桃園與中壢車站,就是十分經典的例子,尤其這兩座車站是桃園市,相當重要的交通站點,更在2022年台鐵進出旅運量的排名上,雙雙位居前五名,究竟車站周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未來又有哪些規劃與建設?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台灣解碼中是個專注於「交通建設、重大工程、區域發展」三大議題的YouTube頻道,點選下方傳送門可以看到精美動態地圖所呈現的內容!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bE1Af1PK9fA
說到一座城市的組成,最基礎的,還是得從人口看起,桃園市截至今年2023年9月為止,約為231.2萬人,其中以桃園與中壢的46.9萬和43萬人最多,是人口大量聚集的區域,其餘依序則是八德與平鎮的21.2萬和22.9萬,以及楊梅、龜山與蘆竹的17.9萬、17.7萬和16.8萬次之。
那從歷史發展來看,如果把大稻埕稱作是台北的舊城區,那人口最多的桃園與中壢,經過百年的發展下,也有一塊類似的區域,這我們從1921年的日本地圖可以知道,當時城市的發展範圍,大約是現在兩座車站的站前區域。
如果再放大一點來看,主要是位於現在的民族路以東、三民路以南與東門溪附近,中壢則比較特殊一點,主要集中在現在中壢車站與老街溪的中間位置。
而且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到一些,古代與現代相互影響的痕跡,甚麼意思呢,像是我們從1938年的日本都市計劃圖可以看到,現在的北科附工,以及旁邊的桃園綜合體育館與田徑場,早在當時就被劃定為農業學校用地。
而景福宮位置與現在對比,依然坐落於此,畢竟是在更早之前就興建的大廟。
還有另一個最特別的,現在桃園市政府所在地,在當時是桃園大圳第五號池,而且位置可說絲毫不差,縣府路就是圍著水池外圈所建,那什麼是桃園大圳呢,嗯...這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了,尤其近百年來,原先早期大家認定的設計者,其實另有其人,畢竟幾年前才有學者以史料證實這件事情,而大圳對於桃園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水利工程,現在也可以在多個地方看到工程痕跡。
而後續的發展,基本上就是車站為中心、並且以前站大於後站的發展速度下,慢慢擴張出去。不過發展速度起初並沒有這麼迅速,畢竟就算從1970年、沒有這麼精準的地圖來看,當時桃園周邊的發展狀況,大約也只有到現在的台1與台4線以南、與車站以北的區域。而中壢則是依然維持在老街溪與車站中間位置,拿來跟現在的都市發展範圍相比,可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
那現在整個桃園市,是一直到1965年後,才進入人口較為快速的擴張時期,畢竟從歷年數據來看,這個時間區間出現了相當大量且穩定的人口增長,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更讓中壢與桃園兩座車站,成為桃園最熱鬧的交通樞紐。
在桃園車站的未來發展上,先以交通建設來看,當然就是最為重要的台鐵桃園車站,尤其我們從2022年台鐵的統計年報中可以知道,桃園車站整年的上下車人數,為1501.7萬人次,每日旅運量是41145,位居台鐵所有車站的第二名,僅次於台北車站,可見交通是多麼繁忙。
那在桃園車站附近的鄰近工程,除了目前正在進行的桃園鐵路地下化,還有其他像是桃園捷運綠線,以及正在綜合規劃的棕線,車站分別是台鐵桃園站、綠線G07以及棕線BRN01,也代表未來桃園車站,將會成為三線共構的重要交通站點。
而且不只如此,在地下化後,後續就是將車站地上層進行土地開發,依照2022年底交通部的招商大會資料來看,桃園火車站土地開發案,基地面積約4.42公頃,可以設置商業及辦公大樓、旅宿空間等用途,預估投資金額為90億元。概略規劃看起來是打算把G07車站旁兩排規劃成開放廣場,往東還有複合性商業大樓,並且把現在的桃園軌道願景館文化資產再活用,西邊則是車站+轉運站共構大樓。
不過除了開發案,最重要的還是將原本被鐵路一分為二的前後站區域,重新結合在一起,畢竟從現況來看,前站有多處的百貨公司包括新光三越、遠東百貨、統領百貨與影城,商業活動可說是相當發達且活耀,後站則是以大範圍的停車場與住宅區為主,兩區的發展可說是相當大的不同。不過後站目前還有大後站計畫正在進行中,也就是部分住宅區,未來可能會轉變成商業區與轉運站,似乎預告著桃園車站的後站樣貌,在未來經過時間的催化下,會有非常大幅度的改變。
最後則是把範圍擴的更大一點來看,也就是桃園車站更往北邊,就是綠線G08站,而不遠處的景福宮周遭,也有針對行人通行改善,與歷史建築改造計畫正在進行中,以及桃園國小附近的新民停車場,未來也即將進行公辦都更,而串聯G08站、景福宮、以及桃園車站前後區域的中正路,預計後續也會進行行人空間優化。
那看完桃園車站後,接下來換到中壢,一樣先從2022年的年報來看,中壢車站整年的上下車人數為1337.7萬人,每日旅運量是36650,位居台鐵所有車站中的第四名。
如果換成交通建設來看,有在關注相關消息的觀眾應該相當熟悉,就是機捷延伸段的A23中壢站、台鐵中壢車站以及綠線延伸中壢,也是桃園三線匯集的重要交通站點。
那在周邊發展上,除了中壢車站地下化完工後,空出基地面積約4.95公頃的土地開發案外,還有另一個位在中壢車站東邊,分別是鐵路以南、普義路以東的兩塊自辦市地重劃,而其中一塊泰豐,就是先前泰豐輪胎的廠區,大部分都是規劃以住宅區為主,也成為桃園整體都市日益發展下,工廠慢慢往更外圍搬遷的現象。
桃園車站與中壢車站,可說是桃園市最為重要的交通建設站點,而我們從前面的概略介紹也能知道,這兩個車站不僅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也對桃園與中壢兩大區域的都市發展,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同時現在與未來,也有許多重要建設正在施工與規劃中。
不過影片尾端想來聊另一件更重要的事,也就是從台灣各車站,目前幾乎都是以TOD為導向來看,在提高交通站點周遭土地的使用強度時,同時也代表在未來,大眾運輸系統的使用量會逐步上升,不過並不是要重新談交通建設啦,而是一個更加嚴重、你我都會碰到的問題。也就是如果把市民的主要運輸方式,從私人車輛慢慢往大型軌道建設集中時,代表未來不管是從捷運站、公車站返家的短途交通工具選擇上,不是騎乘機車,就是用雙腳走回家
而走路就牽涉到人本交通、也就是行人安全通行的重要性。
那雖然今天這集的範圍主要聚焦在桃園,但放眼台灣各個縣市,其實許多地方,欸...應該是極大部分的區域,都是沒有完整、連貫而且實體的人行道,就連目前台灣最常見的騎樓,也常常會被停放的汽機車,或是商家住家的雜物擋住,更不用說是各種違停車輛、違規的行人與駕駛、反對劃設人行道的民意,還有政府權責劃分、道路工程與設計、法規等等層面,不管是一般民眾或是政府,都有不少問題需要面對與改進,安全的行走環境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的確還有非常非常大的努力空間。
而要改善這種情況,對於市民來說,相關工程需要政府規劃興建,改善設計不良的危險路口,還有法規需要更新與執行等等,而對於政府來說,也需要市民配合執行,或者給予優化建議或正向支持態度,並非單一一方努力就能完成。
當然,人本交通並非短期可以完全改善的事情,每項計畫都會需要時間施行、調整與適應,但真的由衷期望在未來的台灣,都能擁有比現在更加安全的交通環境。
台灣解碼中是個專注於「交通建設、重大工程、區域發展」三大議題的YouTube頻道,點選下方傳送門可以看到精美動態地圖所呈現的內容!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bE1Af1PK9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