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週記#0]桃園鐵路地下化後之騰空鐵路改造/階段整理/計劃書

2020/09/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此為階段總整理之計畫書,內容包含前三篇文章

前言:

  此議題並非要批判桃園鐵路地下化與高架化在執政者、執政黨、地方、中央等政治議題。我希望以自身即為居民的角度,重新去思考對於這塊土地的未來。在外生活三年半後,重新回到這生活了十八年的鐵道旁。在這半年的實習生活中,回憶才慢慢浮現,從有記憶以來至今,圍繞著它的我所扮演過的各式角色,被呼嘯而過的火車止住眼淚的小男孩、伴隨著鐵軌摩擦生的下課鐘聲、戴著耳機走在鐵皮外人行道上的學生、下班後鬆一口氣的上班族……
  鐵路可以說是台灣交通史的開始,在各個都市中,也記載著都市的發展。而我身為桃園人,才在這半年中走入其實已曾身在其中的十八年回憶。如今桃園鐵路面對新的轉折點,新的劇本中要如何延續它原有的重要角色設定?這是我對我自己的提問。

動機:

  在這時期的半年中,因上班路程為鐵路旁的巷弄中,我的記憶慢慢浮現。我意識到交通工程對於城市的影響,也意識到我個人面對家鄉改變的情感。
  工業革命後掀起的交通工具變革,從人力、獸力到機械、蒸氣進而到油汽、電力,又從個人交通工具到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演進已不只在於交通工具本身。在現代化都市中,交通工程的演進也同時記錄著城市的發展痕跡,而在目前交通工程的更新計畫中,往往缺乏的是對於「曾經的城市發展」的思考與探討,更多的是對於交通工具的主觀印象與偏見,進而打造了專屬於台灣的交通種姓制度下的交通網路。
  當乘載著城市發展軌跡的交通設施,將面臨因更新與擴大而帶來的記憶消失,當都市計畫不再思考交通工具,曾經市井小民遮風避雨的場所、過路旅客的記憶節點,也將隨之而去,遺忘在這個時代。
  這是我對於客觀歷史下的觀察,而「我」呢?爺爺因工作由苗栗背井離鄉至桃園火車站任職,而父親也曾短暫在此工作過,他們不具建築、都市計畫、空間等領域專業,但在描述著這裡的改變,卻能夠使我的記憶片段因此拼湊。在了解桃園之前,我對它一直缺乏著家鄉的認同感,而至此我才思考記憶與印象對於認同的重要性。不同世代間的記憶片段該如何傳承,原居民與新移入人口之間該如何建立對於城市的認同。
「而我想做的即是交通變革下的城市記憶點,在這個改變中的城市,以記錄著時代的鐵路繼續記錄著。」

議題分析:

關於基地:

「三心六線」為現任桃園市長鄭文燦於2018年選舉期間提出之捷運網路建設計畫,「桃園都會區鐵路地下化計畫」(以下簡稱桃鐵地下化)雖不在其中一線,但卻是車站與鐵路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隨著桃鐵地下化的發生,原桃園鐵路沿線將會消除17處平交道、5處陸橋、12處地下道,而原有鐵路將會依桃鐵地下化中的「騰空路廊綠色廊帶」執行,主要以平面道路改善目前緊臨之台一線之交通。
  我希望能夠透過客觀的歷史與主觀的記憶進行背景分析。因此希望分為圖資分析與故事文本。

圖資分析—記憶片段/由地圖看桃園:

  都市巨蛇—陸橋
  面對鐵路又被對鐵路—鐵路沿線的現況
  再見桃林鐵路—台灣鐵路林口支線
  從臺鐵林口線路廊活化工程至騰空路廊綠色廊帶

圖資分析—記憶片段/由地圖看鐵路:

  高雄鐵路地下化
  台南鐵路地下化
  台北鐵路地下化

故事文本—即視感:

  沿著高牆
  沒有表情的建築
  人與犬
  禮拜一
  歪斜的號誌
  蚯蚓

預期效果:

  回歸到我該如何呈現,雖以上想法已在數月前浮出,但目前為止始終提不出一個最適合的建築類型來討論此類議題,或許想要使用單一建築或建築手法來訴說這個故事可能過於單純。這算是我目前對於自己的提醒ㄧㄧ一個車站講不完鐵路的故事。在各類學生設計或是社會、政府對於建設的期待中,焦點往往多在車站而非鐵路本身。
  因此我在提出的觀點「鐵路承載了城市的演變」中,我認為在地下化的過程,將要變成平面道路的騰空鐵路與將要與之消除的陸橋、地下道、平交道,其實更為可惜。
  過路旅客、學生、居民、上班族等等皆為故事的主角們,希望能先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空間劇本,並以此雕琢其中更細微的空間使用。
  目前方向為以原「騰空路廊綠色廊帶」計畫為背景,並以議題分析中的歷史圖、文資推測,揣測對於未來的想像。以這方向前進,並建立半架空的「鐵路地下化後之騰空鐵路改造計畫—桃園段」。

空間預測:

  歷史建築保留—桃園火車站七號倉庫(現桃園軌道願景館):

    桃園最缺乏的還是對於歷史建築的重視,桃園高中女子宿舍的拆除即可預見它的未來。現有機能為戶外展示曾經的鐵路機具與室內小型互動展示。希望回歸歷史建築本身的角色,結合周遭半廢棄倉庫再活化。

  綠地—老樹保留與綠地重塑:

    現「騰空路廊綠色廊帶」中之綠廊即為車道與行道樹,但此作法並無法將綠蔭提供給真正需求者——人。城市需要更為完善、以人為本的綠帶。

  複層交通系統—都市巨蛇與蚯蚓消失後的道路:

    陸橋與地下道區分了快與慢的車流,而隨之消失的不只是橋下的休憩空間,祭祀、散步的居民與前往火車站的學生等行人皆會受之影響。立體化的鐵路系統而人與車卻還在同一平面。

  公車系統—轉運與停車:

    此為桃園市區目前最為嚴重之問題,雜亂的公車系統阻塞著復興路跟乘客的腦袋。此外也需整合前後站打通後的諸多停車場。

  廣場—過路者的記憶點:

    車站內的車站大廳與車站外的廣場應為過路旅客的記憶點。而廣場有別於車站大廳給予的「車站印象」,更大的形塑了這座城市的「城市印象」。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