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llen | 編:Kenn | 插畫:阿譚
LGBT音樂即係乜?
一首歌曲是否LGBT+音樂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是創作者原意:創作者是否公開表示該歌曲是以同志作為創作主題。例如鄭欣宜曾喺演唱會上表示《黑彩虹》一曲是獻給同志社群。
二是受眾:該歌曲是否能與同志共鳴,或能令大眾聯想到同性戀。例如黃偉文填詞嘅《命硬》,歌可能本身無特別寫畀同志,但歌詞讓同志很有共鳴,加上呢首歌嘅MV畫面有唔少所謂嘅禁忌戀情,其中包括同性伴侶。喺2006年嘅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呢首歌仲拎咗出嚟全場大合唱,喺本地同志社群真係好多人都識唱呢首歌㗎。
香港同志音樂嘅表達手法其實反映左同志社群嘅現況,早期嘅同志歌歌詞很隱晦。創作者不會直接在歌名、歌詞、MV點明這是關於同志嘅故事,而係會用暗喻、暗示等手法,讓人有聯想空間,表達方式相對含蓄內斂。
《露絲瑪利》到《再見露絲瑪利》也沒有專屬MV,只是一些現場演出剪輯而成嘅影片;《勞斯萊斯》的歌詞寫住「勞斯和萊斯都是花樣男子」,但MV呈現嘅卻係男仔誤將女仔當兄弟嘅梁祝故事。大概到2012年C All Star嘅《少數》先見到唱片公司願意投資製作直白表達同志出櫃訊息嘅MV。
從前到現在,呢啲歌曲除咗描述對社會壓抑下嘅無助和痛苦外,亦帶俾我哋希望同埋支持嘅訊息。不要因為旁人反對而輕易放棄,以音樂安慰心靈,提起勇氣面對。
LGBT音樂對同志社群嘅影響
LGBT音樂沒有對實際上的同志平權立法有直接嘅影響,但它們在心靈上嘅幫助不容忽視。歌中帶出嘅希望同鼓勵,對同志,特別係尚未出櫃嘅同志而言相當重要。同志能夠藉同志歌抒發感受,令佢哋喺生活嘅壓抑下仍能感受到安慰、溫暖同陪伴。
此外,同志歌令同志社群在社會上被看見(visible)。
在以前,普羅大眾或許不會關注同志社群。一些家庭主婦未必知道同志社群,日常生活中也甚少接觸同志,但提及演藝圈嘅張國榮、黃耀明或者何韻詩總會有啲印象。音樂拉近了大眾和同志群體嘅距離,令同志社群「入屋」。作為其中一個最容易接觸的媒介,流行音樂將訊息傳遞給觀眾。大眾透過同志流行歌曲,得以了解同志社群的感受、態度甚至訴求。
另一方面,同志歌中的歌詞會被用作同志遊行的符號。例如話,公民黨喺香港同志遊行中用《禁色》歌詞 - 「別怕 愛本是無罪」作為遊行標語;大專同志組織ActionQ,將《勞斯萊斯》歌詞 - 「永遠的忍耐 永遠不出來 世界將依然 不變改」改成「走出來 世界才會變改」,作為標語印製會Tee。
使用流行同志歌的歌詞作標語,訊息顯而易見,易於理解,就算係平日對社群了解唔多嘅家庭主婦都能明白當中的訊息。同志音樂可以咁樣連結到同志與公眾。由此可見,同志歌雖然無辦法直接地為同志爭取法律上嘅權益,但在文化上帶來嘅潛在影響係不可小覷。
點解香港唔夠外面好
LGBT權利嘅訴求其實係好政治嘅事:無論係反歧視法定係同性婚姻,都涉及立法,有一定嘅政治成份。而不嬲香港演藝圈都好少對政治有表態,同志議題作為具爭議性嘅議題之一,唱片公司當然有所忌諱,即使歌詞唔係唱得好白。
喺歐美,唔少著名樂壇天后,例如Lady Gaga, Taylor Swift,皆公開表態支持同志權益,甚至製作同志歌曲和mv來表示支持。一些樂壇新人如Troye Sivan 和Hayley Kiyoko在出道之初就以同志歌曲做主打。歐美性別平權運動同埋言論自由開放風氣,允許音樂人在他們的作品承載政治訊息。
亞洲方面,台灣天后張惠妹、蔡依林和日本天后濱崎步亦有公開支持同志。張惠妹嘅《彩虹》係佢為同志好友創作,更加係每年台灣同志遊行嘅主題曲。2018年,因為婚姻平權公投,一班台灣Youtuber拍片大合唱造勢,登上YouTube發燒影片,影片點擊率累積至今超過600萬。同年尾,蔡依林推出《玫瑰少年》,以「葉永鋕事件」為靈感,帶動性別平權意識,仲獲得第30屆臺灣金曲獎年度歌曲獎。
LGBT音樂唔單止為同志發聲,為佢提供心靈支持,同時亦大眾容易接觸嘅媒介,讓大眾與同志產生連結。可惜本地音樂工業嘅去政治化造成寒蟬效應,喺本地市場萎縮時更加嚴重,甚至局限本地主流音樂人嘅創作自由。
除咗音樂業界本身嘅風氣,本地嘅同志運動發展都對LGBT音樂創作有影響。希望隨住社會對性小眾接受程度有所提高,未來本地同志音樂會更加多、更加多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