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果然是地表最愛吃的民族!每當我們停靠某一個城鎮,即使只是個小村子,只要我在 Google 搜尋列鍵入地名,下面自動跳出建議關鍵字中,「地名 + 美食」絕對名列第一,屢試不爽。
在古鎮鹿港也是如此。我們騎腳踏車在古色古香的紅磚小鎮中穿梭,頂著烈日看自己的影子越來越短,幾乎沒入腳下,胃裡一陣空,發出又尖又長的咕嚕聲,沒什麼心情欣賞木門上斑駁的春聯,屋頂上懸掛的燈籠旌旗,也沒有去找廟後面羅大佑家的香火舖,連忙逃進天后宮一旁的冰果室,先來一碗剉冰降火。
鹿港天后宮和廟口廣場全都暴露在正午烈日之下,小吃攤拉起棚子,排隊的客人爭相擠進陰影中尋找遮蔽,又站得太靠近過爐而熏得滿臉灰,被油煙刺激得眼淚直流。
肉圓是一定要吃的,外韌內軟的那種,不曉得外皮做了什麼特殊處理,多半是師傅自豪的家傳手藝,一出手便擊敗觀光夜市那些沒骨幹的肉圓,連醬也特別好吃,光從顏色看不出和尋常甜麵醬有何不同,但是特別提味。
鹿港還有白鳳餅,玉珍齋的白鳳餅,坦白說我從來沒搞清楚白鳳餅和老婆餅、太陽餅、牛舌餅有什麼不同,也一直把玉珍齋和裕珍馨混淆,不過我猜媽祖應該喜愛甜食,祂透過籤詩和聖筊恩准了全台灣多少家餅舖,把麥芽糖、綠豆、和芋頭全都做成渾圓蓬鬆的可愛模樣。
整個西海岸都是媽祖的天下,大概每隔 5-10 公里就能看到華麗的宮廟屋頂,有的蓋了兩三層,屋簷尖端龍飛鳳舞,隨時都要升天;有的佔地極廣,燈籠旌旗似海、隨風起浪;有的雕樑畫棟,天井鑲金,神桌八成用的也是頂級木材。林默娘大概萬萬沒想到身為一個通靈少女,竟然能留下如此龐大的遺澤。
多少人的生活圍著她轉呢?不只做餅的,其實正統的夜市皆因宮廟而興盛。幾百年前漢人移民到台灣,零零落落面對四周的荒煙蔓草,唯一的小確幸就是逢年過節聚在廟口,和同樣平安渡海的同鄉吃吃東西,感念媽祖保佑,有人的地方就有食物,特別是漢民族群聚處,對吃異常講究的漢民族。
媽祖身旁除了有固定班底千里眼、順風耳左右護駕,前方還有數不清的二媽、三媽作分身,準備隨時出巡。聽說要把一尊小媽祖請回地方的小廟,除了要一直執聖筊,還要捐獻為數不小的香油錢。
我看跟前的信眾虔心叩首,雙手持筊唸唸有詞,眉頭緊皺的模樣,若花錢能買他們一輩子舒心就值得了,他們想必親眼見過媽祖生日出巡時,一時興起衝進便利商店解嘴饞,從此深信媽祖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樣也有七情六欲,最懂民間疾苦。
從鹿港天后宮騎到大甲鎮瀾宮,才發現木雕的二媽三媽都是初階版,鎮瀾宮殿內一側有一尊幾乎等身的翡翠媽祖,聽說這裡還有一個寶庫,收藏各式材質打成的媽祖分身,一尊金身、一尊銀身,被放上海報張貼在廟口一帶能見度最佳的看板上,壁燈一打,閃亮的無法直視。
大甲鎮瀾宮前廣場也有打燈,棒球場那種燈,信徒尚未進殿先畏懼三分。這和宮主的風格有點關係?符合某種我對中台灣的刻板印象,凡現身必要有懾人的排場,招待貴賓一定要祭出海景第一排,再把威名遠播的鎮瀾居作成造型巧克力,原來中部粽還有這種洋派的吃法。
鎮瀾宮內也比其他宮廟光亮許多,不單因為香火鼎盛,而是殿內架滿一幀幀電子看板。電子看板播送著農會消息、中國旅遊廣告,和媽祖 App的使用說明,以後就算人在海外,只要有網路就能和媽祖連線,甚至可以遠端擲筊獲得啟示。
輪播內容中最令我不解的是「媽祖認同卡」:每個月固定刷額度的 5% 捐獻香油錢,首刷超過 5 萬元即贈送光明燈一盞,事業、姻緣、財庫三選一,還可以兌換媽祖旅行包,把加持過的頸枕帶上飛機,保一路平安。
據說每張卡都植入香灰,且過了媽祖廟主爐才發行,誰敢剪卡呢?放在皮夾裡當護身符也好。鹿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也有自己的卡,只是鎮瀾宮比較厲害,有兩家銀行發行。同行的朋友主修財金,興致勃勃地研究兩張認同卡的優惠誰比較好,認真到無法自拔。
沿著西海岸持續北上,媽祖依舊如影隨形。幾百年來泥沙淤積,現在媽祖廟已經離岸很遠,但廟口面向大海的格局不曾改變。我們在竹南后厝龍鳳宮前停下來,這裡的媽祖像有12層樓高,衝破天際,如果到了晚上媽祖的眼睛會發射光線,港口大概也不需要另建燈塔了,媽祖的恩澤比遠光燈更有穿透力。
迷信嗎?寧可信其有吧。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老愛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人在做,媽祖在看,從12樓俯瞰,難怪善良、自律到了有點矇的地步。台灣很多人說自己沒有宗教,但找不到幾個真正的無神論者,台灣的民間信仰像無限量供應的自助餐,能餵飽百樣人。
我倒是覺得有信仰是一件好事,信仰不反智也不懦弱,反而可以避免人過度膨脹,提醒人的遭遇無論好壞,都不全然是自己造成的,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請給我一個愛心,我會覺得很溫暖❤️